滑鐵盧戰役

滑鐵盧戰役

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戰爭第七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滑鐵盧戰役》,威廉·薩德勒(英語:William Sadler (painter))作日期1815年6月18日地點荷蘭聯合王國滑鐵盧50°41′N 4°24′E / 50.683°N 4.400°E / 50.683; 4.400結果

反法同盟勝利參戰方

法蘭西帝國

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普魯士王國

荷蘭聯合王國

漢諾威王國

拿騷公國

賓士域公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拿破崙一世 米歇爾·內伊

威靈頓公爵

馮·布呂歇爾

兵力

總共:72,000[1]-73,000[2]人

50,700名步兵

14,390名騎兵

8,050名砲兵和工程師

252門火砲

總共:118,000-120,000[1]

威靈頓的部隊:68,000[3][4]

:31,000人(包含6,000名國王德意志軍團)

:17,000人

:11,000人

:6,000人

:3,000人[5]

156門火砲[6]

:50,000人[7]傷亡與損失

可能低於聯軍傷亡[8]

或為2.4萬人至2.6萬人

或為2.6萬人以上[8]

總共:2.4萬人

威靈頓軍:1.7萬人[9]

普軍:7千人[8]

閱論編拿破崙戰爭

第三次反法同盟

英西戰爭

俄伊戰爭

波美恩戰爭(英語:Franco-Swedish War)

第四次反法同盟

俄土戰爭

第一次塞爾維亞起義

英國戰爭(英語:English Wars (Scandinavia))

砲艦戰爭

丹瑞戰爭

芬蘭戰爭

英土戰爭

半島戰爭

英俄戰爭

第五次反法同盟

奧波戰爭

英瑞戰爭(英語:Anglo-Swedish War (1810–1812))

1812年戰爭

俄法戰爭

第六次反法同盟

丹瑞戰爭(英語:Dano-Swedish War (1813–1814))

瑞挪戰爭

第七次反法同盟

拿坡里戰爭(英語:Neapolitan War)

滑鐵盧戰場(英語:Waterloo campaign)

1815年小型戰事(英語:Minor campaigns of 1815)

蘭諾瓦遠征印度洋(英語:Linois's expedition to the Indian Ocean)

西印度群島戰役(英語:West Indies campaign 1804–1810)

特魯德遠征(英語:Troude's expedition to the Caribbean)

羅克貝爾遠征(英語:Roquebert's expedition to the Caribbean)

阿勒曼遠征(英語:Allemand's expedition of 1805)

埃爾米特遠征(英語:L'Hermite's expedition)

英國征服開普敦

勒馬樂禮遠征(英語:Lamellerie's expedition)

森亞文遠征(英語:Second Archipelago Expedition)

達爾馬提亞戰役(法語:Campagne de Dalmatie)

亞得里亞海戰役(英語:Adriatic campaign of 1807–1814)

第一次爪哇戰役(英語:Java campaign of 1806–1807)

英國入侵拉普拉塔河

香料群島

印度洋戰事

第二次爪哇戰役

葡萄牙入侵東岸(英語:Portuguese invasion of the Banda Oriental (1811–1812))

海地(英語:Action of 3 February 1812)

閱論編百日王朝

羅什塞維耶爾(英語:Battle of Rocheserviere)

四臂村

利尼

滑鐵盧

瓦夫爾

拉薩菲爾

羅康庫爾(英語:Battle of Rocquencourt)

滑鐵盧戰役(英語:Battle of Waterloo;法語:Bataille de Waterloo)是1815年6月18日布魯塞爾南部滑鐵盧發生的大規模會戰,交戰雙方分別是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荷蘭聯合王國、普魯士王國所率之反法同盟。拿破崙率領的法軍在此戰不敵威靈頓公爵與布呂歇爾元帥指揮的反法聯軍,最終帝國覆滅,終結拿破崙戰爭。

1815年拿破崙率舊部逃離厄爾巴島,重返巴黎。英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分頭包圍法國。威靈頓公爵和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集結在法國東北邊境。拿破崙乘反法同盟的軍隊尚未集結完成先發制人,6月16日率領6.8萬法軍主力在利尼戰役擊敗馮·布呂歇爾將軍率領的普軍,隨後派遣伊曼努爾·德·格魯希元帥帶領3萬3千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趕到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和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軍對峙。馮·布呂歇爾花一個上午重整軍隊,馬不停蹄奔赴滑鐵盧。爲等待地面乾燥,法軍於6月18日午後才向英軍發起進攻。戰役中法軍優勢騎兵不斷衝擊英軍的方陣,晚6時馮·布呂歇爾率領的普軍趕到並猛攻法軍右翼。晚9時,法軍被聯軍突破而崩潰。

滑鐵盧戰役後,聯軍逼迫拿破崙停戰,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海倫娜島,於六年後逝世。

背景[編輯]

拿破崙回歸[編輯]

拿破侖歸來,夏爾·德·施托伊本(英語:Charles de Steuben)繪於1818年

1814年4月拿破崙第一次退位後,被囚禁在地中海的厄爾巴島。1815年2月26日,當厄爾巴島的守軍放鬆警惕時,拿破崙帶領600餘人從費拉約港逃離厄爾巴島,並於3月1日在法國南部的昂蒂布附近登陸。除了在保皇黨集中的普羅旺斯,一路上拿破崙都受到熱烈歡迎。為繞過普羅旺斯,拿破崙選擇經阿爾卑斯山前往法國巴黎,他所走過的路線現稱為拿破崙之路。3月20日拿破崙抵達巴黎並再次奪政。

1815年3月13日,反法同盟在維也納會議上宣布拿破崙為逃犯。[10]3月15日,拿破崙妹夫繆拉領導下的拿坡里王國向反法同盟宣戰。3月17日,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開始集結軍隊來攻打法蘭西第一帝國。[11]拿破崙意識到他試圖勸阻反法同盟入侵法國的努力已經失敗,他唯一的希望,是在盟軍集結完畢之前將其各個擊破。如果他能先擊敗集結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英普聯軍,或許能迫使普魯士退出反法同盟,然後再來抗擊奧地利和俄國。此外,比利時南部的法語區居民是法國潛在的支持力量。

威靈頓公爵當初為防衛自己的據點奧斯坦德,把兵力部署在布魯塞爾西南至蒙斯一線[12]。拿破崙委派米歇爾·內伊元帥指揮左翼,伊曼努爾·德·格魯希元帥指揮右翼,自己親自率領本隊和預備隊於6月16日凌晨由沙勒羅瓦越過法比邊境插入英荷聯軍和普軍之間的空檔。

前哨戰:利尼戰役和四臂村戰役[編輯]

威靈頓公爵在里士滿公爵夫人的舞會上得到拿破侖來襲急訊,羅拔·亞歷山大·希林福德(英語:Robert Alexander Hillingford)繪於19世紀70年代

6月15日晚間,威靈頓公爵參加里士滿公爵夫人(英語:Charlotte Lennox, Duchess of Richmond)的舞會(英語:Duchess of Richmond's ball)。6月16日凌晨,當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兒子奧蘭治親王(威廉二世)帶來拿破侖入侵的消息時,大家都為法軍敢於主動挑戰兩倍於己的英普聯軍以及其突如其來進軍速度而吃驚。威靈頓公爵立刻下令聯軍向四臂村集結。同時命令奧蘭治親王和薩克森-威瑪-艾森納赫大公的兒子伯恩哈德一同擋住內伊元帥率領的法軍左翼為本隊的集結爭取時間[13]。拿破崙則命令內伊元帥確保四臂村的交差路口,如有必要向東迂迴包抄增援法軍本隊。

6月16日拿破侖率領本隊會同伊曼努爾·德·格魯希元帥指揮的右翼首先向普軍發起進攻,在法軍的猛攻之下,普軍中央部蒙受極大的損失,約有16,000名普軍戰死或負傷。布呂歇爾甚至一時下落不明,不得不由參謀長格奈森瑙中將代理指揮。但普軍的兩翼基本完好。這場戰役是拿破侖軍事生涯中親自指揮獲得的最後一場勝利,史稱利尼戰役。這次戰役法軍在戰術層面上擊敗普軍,但並未被完全擊潰的普軍在兩天後就重新集結,並在滑鐵盧給予法軍致命的一擊,法軍則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因為被吸引,導致不能參加滑鐵盧戰役。

四臂村之戰

滑鐵盧

在西線,法軍內伊元帥也同時向守衛四臂村的普軍奧蘭治親王部隊展開攻擊。但內伊元帥的猶豫不前,使得奧蘭治親王的少量兵力能夠守住陣地,直到威靈頓公爵的增援部隊趕到。6月16日黃昏,內伊元帥撤出,此時普軍在利尼戰役失利的消息傳來,英荷聯軍的側翼暴露,威靈頓公爵果斷指示部隊向北後撤到滑鐵盧南側附近的蘇瓦涅森林(法語:Forêt de Soignes)附近紮營。

法軍沒有阻止普軍從利尼撤退[14]。普軍後衛部隊一直堅守到午夜,少數部隊甚至到6月17日早晨方才撤離戰場。拿破侖錯誤認為普軍是嚮往東北方的本國方向逃跑,實際上普軍選擇與英荷聯軍平行的路線向北撤退。普軍以未參加利尼之戰的第4軍為中心重新集結。拿破侖曾經說過「雖然我有過失敗,但從未因為過分的自信而貽誤戰機」,但從利尼之戰後的表現來看,確有輕敵的嫌疑。拿破侖指揮的法軍行動緩慢,直到6月17日11點各部隊才收到追擊的命令,當日13點,內伊元帥向四臂村攻擊時,才發現威靈頓公爵早已經撤退。內伊元帥派騎兵追擊,與威靈頓公爵斷後的騎兵發生小規模衝突。但夜間下起大雨,法軍不得不停止追擊。右翼格魯希元帥率領33,000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結果也失去普軍的下落。

6月17日晚英荷聯軍抵達滑鐵盧,法軍也隨後跟到。布呂歇爾的普軍集結到瓦夫爾東側13公里處。在滑鐵盧,共計有英荷聯軍68,000人和法軍72,000人展開對峙。

1815年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戰略態勢圖

■:法軍 ■:英荷聯軍 ■:普魯士軍 □:奧地利・德意志・意大利軍 ■:俄軍 ■:西班牙軍

滑鐵盧戰役1815.6.18

xxxx北部方面軍拿破侖122,600人

xxxx下萊茵方面軍拉普24,400人

xxxx阿爾卑斯方面軍絮歇25,100人

xxx第1監視軍勒古布(法語:Claude Jacques Lecourbe)14,800人

xxx第2監視軍布律納10,000人

xxx第3監視軍德康(法語:Charles-Mathieu-Isidore Decaen)15,000人

xxx第4監視軍克洛澤爾15,000人

xxxx西部方面軍拉馬克1,500人

xxxx低地方面軍威靈頓公爵112,000人

xxxx萊茵方面軍布呂歇爾123,000人

xxx北德意志軍克萊斯特(德語:Friedrich von Kleist)26,200人

xxxx萊茵方面軍卡爾·菲臘272,700人

xxxx奧地利-皮埃蒙特聯軍弗里蒙特(英語:Johann Maria Philipp Frimont)62,000人

xxxx俄軍巴克萊·德托利157,000人

xxxx西班牙軍卡斯塔尼奧斯(西班牙語:Francisco Javier Castaños)24,000人

滑鐵盧戰役廣域圖(6月15日-18日)

軍隊[編輯]

法軍[編輯]

參加滑鐵盧戰役的有北部方面軍(法語:Armée française pendant les Cent-Jours)72,000人,其中步兵57,000人,騎兵15,000人,火炮250門[註釋 1]。拿破崙奪取政權後收編路易十八的軍隊18萬人,又將由於節省財政開支而被削減的,長期休假離營的,非正式除名的以及戰爭期間逃跑的士兵重新徵召入伍,用這些有實戰經驗的老兵為核心訓練新兵。這些老兵普遍有一雪前恥的意願,因此士氣高昂。武器裝備也十分充足,不過法國經過多年的戰亂,軍馬數量不足,騎術訓練也不充分。此戰法軍共投入14個胸甲騎兵團,7個槍騎兵團。

拿破崙在1814年不利戰況下,依然表現出卓絕的指揮能力。然而此戰時的拿破崙,無論在肉體和精神上卻都處於衰老狀態。因而數度錯失良機。曾經長期輔佐拿破侖的路易斯·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在巴伐利亞自殺身亡,而由讓·德迪厄·蘇爾特元帥代任總參謀。蘇爾特元帥是十分優秀的野戰指揮官,但不具有像貝爾蒂埃那樣能把拿破侖簡潔含餬口頭命令傳達到基層指揮官的天才本領。[15]結果蘇爾特元帥傳遞的含糊命令造成基層軍官必須反覆確認命令,導致法軍行動速度遲緩。例如:蘇爾特元帥在6月17日晚上十點只向格魯希元帥派出一名傳令兵傳達追擊的命令,拿破侖知道後,斥責他「如果換作貝爾蒂埃的話,肯定會派出100名傳令兵」。戰後拿破崙回憶的時候,也感嘆「蘇爾特不是個好總參謀長」。

北部方面軍左翼是由有猛將之稱的內伊元帥指揮,遠征俄羅斯之後,內伊元帥的氣色也有所衰竭。雖然拿破崙不太欣賞內伊的戰略眼光,但由於內伊元帥在士兵當中有相當高人氣,因此委派他擔當左翼總指揮[16]。

法軍戰鬥序列[編輯]

北部方面軍

總司令 - 拿破侖皇帝總參謀長 - 蘇爾特元帥左翼軍團司令 - 內伊元帥右翼軍團司令 - 格魯希元帥122,600名,火炮368門

皇帝近衛軍 第1軍 第2軍 第6軍

安托萬·德魯奧(法語:Antoine Drouot) 將軍20,700名,火炮110門 尚-巴蒂斯特·德魯埃·代爾隆(法語:Jean-Baptiste Drouet d'Erlon) 將軍19,800名,火炮46門 奧諾雷·夏爾·雷耶(法語:Honoré Charles Reille) 將軍25,150名,火炮46門 佐治·穆頓(法語:Georges Mouton) 將軍10,450名,火炮38門

近衛擲彈步兵師(路易·弗里昂(法語:Louis Friant) 將軍)近衛獵步師(夏爾·安托萬·莫朗(法語:Charles Antoine Morand) 將軍)新近衛步兵師(紀堯姆·菲利貝爾·迪埃姆(法語:Guillaume Philibert Duhesme) 將軍)近衛重騎兵師(克洛德·艾蒂安·居約(法語:Claude Étienne Guyot) 將軍)近衛輕騎兵師(夏爾·勒費夫爾-德努埃特(法語:Charles Lefebvre-Desnouettes) 將軍)近衛火炮隊(尚-雅克·德沃·德·聖莫里斯(法語:Jean-Jacques Desvaux de Saint-Maurice) 將軍) 第1師(若阿尚·熱羅姆·基奧·迪帕薩熱(法語:Joachim Jérôme Quiot du Passage) 將軍)第2師(法蘭索瓦-格扎維埃·東澤洛(法語:François-Xavier Donzelot) 將軍)第3師(皮埃爾-路易·比內·德·馬爾科涅(法語:Pierre-Louis Binet de Marcognet) 將軍)第4師(皮埃爾·法蘭索瓦·約瑟夫·迪呂特(法語:Pierre François Joseph Durutte) 將軍)第1騎兵師(夏爾·克洛德·雅基諾(法語:Charles Claude Jacquinot) 將軍) 第5師(吉爾貝·巴舍呂(法語:Gilbert Bachelu) 將軍)第6師(熱羅姆·波拿巴 將軍)第7師(尚-巴蒂斯特·吉拉爾(法語:Jean-Baptiste Girard (militaire)) 將軍)第9師(馬克西米利安·塞巴斯蒂安·富瓦(法語:Maximilien Sébastien Foy) 將軍)第2騎兵師(伊波利特·皮雷(法語:Hippolyte Piré) 將軍) 第19師(法蘭索瓦·馬田·瓦朗坦·西梅(法語:François Martin Valentin Simmer) 將軍)第20師(尚-巴蒂斯特·雅南(法語:Jean-Baptiste Jeanin) 將軍)第21師(法蘭索瓦·安托萬·泰斯特(法語:François Antoine Teste) 將軍)第4軍預備炮兵(亨利·馬里·勒努里(法語:Henri Marie Lenoury) 將軍)

第3騎兵軍 第4騎兵軍

法蘭索瓦·艾蒂安·克勒曼(法語:François Étienne Kellermann) 將軍3,900名,火炮12門 尚-巴蒂斯特·米約(法語:Jean-Baptiste Milhaud) 將軍3,100名,火炮12門

第11騎兵師(薩米埃爾-法蘭索瓦·萊里捷(英語:Samuel-François Lhéritier) 將軍)第12騎兵師(尼古拉·法蘭索瓦·魯塞爾·迪巴爾(法語:Nicolas François Roussel d'Hurbal) 將軍) 第13騎兵師(皮埃爾·瓦捷(法語:Pierre Wattier) 將軍)第14騎兵師(雅克-安托萬-阿德里安·德洛爾(法語:Jacques-Antoine-Adrien Delort) 將軍)

第3軍 第4軍 第1騎兵軍 第2騎兵軍

多米尼克·勒內·旺達姆(法語:Dominique René Vandamme) 將軍17,600名,火炮38門 艾蒂安·莫里斯·熱拉爾 將軍14,874名,火炮30門 克洛德·皮埃爾·帕若爾(法語:Pierre Claude Pajol) 將軍3,000名,火炮12門 雷米·約瑟夫·伊西多爾·埃格澤爾芒 將軍3,400名,火炮12門

[17][註釋 2][註釋 3]

法軍主要將帥

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

總參謀長蘇爾特元帥

內伊元帥

皇帝近衛軍軍長德魯奧(法語:Antoine Drouot)將軍

第1軍軍長德魯埃(法語:Jean-Baptiste Drouet d'Erlon)將軍

第2軍軍長雷耶(法語:Honoré Charles Reille)將軍

第6軍軍長穆頓(法語:Georges Mouton)將軍

第3騎兵軍軍長克勒曼(法語:François Étienne Kellermann)將軍

第4騎兵軍軍長米約(法語:Jean-Baptiste Milhaud)將軍

第6師師長熱羅姆·波拿巴將軍

第2師師長東澤洛(法語:François-Xavier Donzelot)將軍

第4師師長迪呂特(法語:Pierre François Joseph Durutte)將軍

近衛擲彈步兵師師長弗里昂(法語:Louis Friant)將軍

近衛獵步師師長莫朗(法語:Charles Antoine Morand)將軍

近衛重騎兵師師長居約(法語:Claude Étienne Guyot)將軍

近衛輕騎兵師師長勒費夫爾-德努埃特(法語:Charles Lefebvre-Desnouettes)將軍

英荷聯軍[編輯]

英荷聯軍的指揮官威靈頓公爵曾經經歷半島戰爭。他對自己軍隊評價是「糟糕的士兵,低劣的裝備,參謀們完全沒有戰鬥經驗」[18]。此戰他共率領68,000名士兵。由步兵50,000人,騎兵12,000人,炮兵6,000人,火炮156門組成。其中有24,000名英國士兵,6,000名英王德意志軍團(英語:King’s German Legion)士兵,17,000名荷蘭和比利時士兵,11,000名漢諾威士兵,6,000名賓士域士兵以及3,000名拿騷士兵[19]。由於第二次英美戰爭(1812年戰爭)之故,英軍將大部分一線士兵派往北美洲,只有7,000人是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老兵[20]。

聯軍士兵多數沒有實戰經驗[註釋 4][註釋 5]。荷蘭軍被拿破侖擊敗後,於1815年重組而建。除了在西班牙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英軍和漢諾威,賓士域士兵聯軍中很多人曾經參加過法國的同盟軍。威靈頓公爵的騎兵也數量不足,參戰的騎兵只有英軍7個騎兵團加荷蘭3個騎兵團。約克公爵把自己的將校參謀都劃歸威靈頓公爵指揮,其中甚至包括副司令亨利·佩吉特將軍。他指揮騎兵可以有自由行動的權利。威靈頓在滑鐵盧西面13公里處的哈勒部署了17,000名荷蘭人後備隊,由奧蘭治親王的弟弟費德歷指揮,以防一旦敗北時能確保撤往英國的通道[21]。

英荷聯軍戰鬥序列[編輯]

低地方面軍

威靈頓公爵122,000名,火炮203門

第1軍 第2軍 騎兵軍

奧蘭治親王38,400名,火炮56門 羅蘭·希爾 中將27,300名,火炮40門 亨利·佩吉特 中將16,500名,火炮43門

第1近衛師(佐治·庫克(英語:George Cooke (British Army officer)) 少將)第3師(查理斯·阿爾滕(英語:Charles, Count Alten) 中將)荷蘭第2師(亨德里克·佐治·德·佩爾蓬謝·塞德爾尼茨基(英語:Hendrik George de Perponcher Sedlnitsky) 中將)荷蘭第3師(大衛·亨德里克·沙塞(英語:David Hendrik Chassé) 中將) 第2師(亨利·克林頓(英語:Henry Clinton (British Army officer, born 1771)) 中將)第4師(查理斯·科爾維爾(英語:Charles Colville) 少將)荷蘭第1師(約翰·安德魯·斯特德曼(英語:John Andrew Stedman) 中將) 近衛騎兵旅(愛德華·薩默塞特(英語:Lord Robert Somerset) 少將)聯軍騎兵旅(威廉·龐森比(英語:William Ponsonby (British Army officer)) 少將)第3騎兵旅(威廉·馮·德恩貝格(英語:Wilhelm von Dörnberg) 少將)第4騎兵旅(奧姆斯比·范德勒(英語:Ormsby Vandeleur) 少將)第5騎兵旅(科洪·格蘭特(英語:Colquhoun Grant (British cavalry general)) 少將)第6騎兵旅(赫西·維維安(英語:Hussey Vivian, 1st Baron Vivian) 少將)第7騎兵旅(腓特烈·馮·阿倫茨席爾特(低地德語:Friedrich Levin August von Arentsschildt) 名譽上校)漢諾威第1騎兵旅(阿爾布雷希特·馮·埃斯托夫(維基數據:Q94854102) 少將)荷蘭騎兵師(讓·安托萬·德·科拉爾特(英語:Jean Antoine de Collaert) 中將)預備騎馬炮兵隊(奧古斯塔斯·西蒙·弗雷澤(英語:Augustus Simon Frazer) 中校)

預備隊

威靈頓公爵36,900名,火炮64門

第5師(湯馬士·皮克頓(英語:Thomas Picton) 中將)第6師(加爾布雷思·勞里·科爾(英語:Galbraith Lowry Cole) 中將)賓士域士師漢諾威預備師(腓特烈·馮·德·德肯(英語:Friedrich von der Decken) 中將)[註釋 6]預備火炮隊(珀西·德拉蒙德(英語:Percy Drummond) 少將)

[22][註釋 2][註釋 7][註釋 8]

英荷聯軍主要將帥

威靈頓公爵

第1軍軍長奧蘭治親王

第2軍軍長希爾(英語:Rowland Hill, 1st Viscount Hill)中將

騎兵軍軍長亨利·佩吉特中將

第5師師長皮克頓(英語:Thomas Picton)中將

近衛騎兵旅旅長薩默塞特(英語:Lord Robert Somerset)少將

聯軍騎兵旅旅長龐森比(英語:William Ponsonby (British Army officer))少將

荷蘭第3師師長沙塞(英語:David Hendrik Chassé)中將

普魯士軍[編輯]

普軍總司令布呂歇爾元帥在萊比錫戰役中曾經擊敗過拿破侖。參謀長奧古斯特·奈德哈特·馮·格奈森瑙中將是在普軍中推進軍事改革的核心人物。普軍正處於改制的轉折時期,將正規的預備役、外籍軍團、自由軍團和非正規的民兵整合的階段。到達比利時之前,民兵幾乎還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連武器都沒有發放下去,普軍騎兵基本是相同的狀況。炮兵也處於再編中,火炮在戰役發起之後才陸續到達。然而這些不利因素都被普軍優秀的指揮系統彌補。普軍軍官和參謀都在四所軍校接受相同的培養,因此能夠相互很好的協調,和上級軍事指示無法準確無誤傳達給下級的法軍對比,優勢顯而易見。利尼之戰後,僅僅使用24個小時就把四分之三的部隊重整。48個小時之內就又投入戰鬥,普軍指揮系統起到巨大的作用[23]。普軍在滑鐵盧投入2個半軍48,000人的兵力。第4軍軍長比洛將軍帶領2個旅與16點30分攻擊法國第6軍,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滕(德語:Hans Ernst Karl von Zieten)的第1軍和格奧爾格·杜比斯拉夫·路德維琪·馮·皮爾希(德語:Georg Dubislav Ludwig von Pirch)的第2軍18點到來奠定勝局。

普魯士軍戰鬥序列[編輯]

下萊茵方面軍

總司令 - 布呂歇爾元帥總參謀長 – 格奈森瑙 中將123,000名,火炮296門

第1軍 第2軍 第4軍

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滕(德語:Hans Ernst Karl von Zieten) 中將31,800名,火炮80門 格奧爾格·杜比斯拉夫·路德維琪·馮·皮爾希(德語:Georg Dubislav Ludwig von Pirch) 中將35,100名,火炮80門 腓特烈·威廉·馮·比洛 中將31,900名,火炮88門

第1旅(卡爾·腓特烈·法蘭西斯庫斯·馮·施泰因梅茨(德語:Karl Friedrich Franciscus von Steinmetz) 少將)第2旅(奧托·馮·皮爾希(德語:Otto von Pirch) 少將)第3旅(腓特烈·威廉·馮·雅戈(德語:Friedrich Wilhelm von Jagow) 少將)第4旅(威廉·路德維琪·域陀·亨克爾·馮·唐納斯馬克(德語:Wilhelm Ludwig Viktor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少將)騎兵預備隊(腓特烈·埃哈德·馮·勒德(德語:Friedrich Erhard von Röder) 中將)炮兵預備隊(戈特利布·萊曼(德語:Gottlieb Lehmann) 少將) 第5旅(恩斯特·路德維琪·馮·蒂佩爾斯基希(德語:Ernst Ludwig von Tippelskirch) 少將)第6旅(卡爾·奧古斯特·阿道夫·馮·克拉夫特(德語:Karl August Adolf von Krafft) 少將)第7旅(腓特烈·奧古斯特·威廉·馮·布勞澤(德語:Friedrich August Wilhelm von Brause) 少將)第8旅(卡爾·奧古斯特·約瑟夫·腓特烈·馮·博澤(德語:Karl August Joseph Friedrich von Bose) 少將)騎兵預備隊(格奧爾格·路德維琪·亞歷山大·馮·瓦倫-于爾加斯(德語:Georg Ludwig Alexander von Wahlen-Jürgaß) 少將)炮兵預備隊(恩斯特·安德烈亞斯·馮·勒爾(德語:Ernst Andreas von Röhl)) 第13旅(卡爾·格奧爾格·阿爾布雷希特·恩斯特·馮·哈克(德語:Karl Georg Albrecht Ernst von Hake))第14旅(腓特烈·威廉·馮·豐克(德語:Friedrich Wilhelm von Funck))第15旅(米夏埃爾·海因里希·馮·洛斯廷(德語:Michael Heinrich von Losthin))第16旅(奧古斯特·希勒·馮·格特林根(德語:August Hiller von Gaertringen))騎兵預備隊(威廉大公)炮兵預備隊(約翰·卡爾·路德維琪·布勞恩(德語:Johann Carl Ludwig Braun))

第3軍

約翰·阿道夫·馮·蒂爾曼(德語:Johann Adolf von Thielmann) 中將27,925名,火炮64門

第9旅(卡爾·奧古斯特·費迪南德·馮·博爾克(德語:Karl August Ferdinand von Borcke))第10旅(約翰·腓特烈·雅各·馮·肯芬(德語:Johann Friedrich Jakob von Kemphen))第11旅(漢斯·馮·盧克(德語:Hans von Luck (General)))第12旅(費迪南德·馮·施蒂爾普納格爾(德語:Ferdinand von Stülpnagel (General, 1781)))騎兵預備隊(卡爾·腓特烈·伯恩哈德·赫爾穆特·馮·霍貝(德語:Karl Friedrich Bernhard Helmuth von Hobe))炮兵預備隊(恩斯特·蒙豪普特(德語:Ernst Monhaupt))

[24][註釋 2][註釋 9]

普軍主要將帥

布呂歇爾元帥

參謀長格奈森瑙中將

第1軍軍長齊滕(德語:Hans Ernst Karl von Zieten)中將

第4軍軍長比洛中將

戰場[編輯]

滑鐵盧是通往布魯塞爾的地理要衝,東西是綿延的小山丘,山丘頂部有低塹路(英語:Sunken lane),道路南北向貫通此處,是絕好的防守地形。道路兩側種植高大的榆樹,威靈頓公爵的司令部就設在這裏。如以前數次戰役一樣,他將英軍佈置在山丘後面,這樣能夠有效利用地形隱藏自己兵力,不被敵人的火砲傷害。戰場的正面只有四公里寬,對於將近10萬人的大軍來講比較狹窄,這樣部隊中央部和右翼的縱深就很大,以致延伸到布賴訥拉勒村附近。[25]

現在滑鐵盧的景色(由北向南看)。圖左為東(EST),圖右為西(OUEST),正中為南(SUD)。地標由左至右分別為滑鐵盧(Waterloo,圖片之外)、普朗斯努瓦(Plancenoit)、聖樹籬農場(Haye Sainte)、貝勒阿利揚斯(Belle Alliance)、烏古蒙(Hougoumont)、布賴訥拉勒(Braine-l'Alleud)

山丘前方有三處可以佈陣:右面烏古蒙(法語:Hougoumont)農莊的庭院和果樹園,這裏有被樹蔭擋住的堅固住宅;房子的北側有凹陷的小路,可以用作補給通道;左面是小村落可以居高臨下監視東方普魯士援軍的動向。英荷聯軍的前方,即道路西側的聖樹籬農場(法語:Ferme de la Haie Sainte)和果樹園,由英王德意志兵團的輕步兵400人防守[26],道路東側關閉的採石場由第95步槍團防守[27]。

這樣的佈陣對防守方相當有利,如果敵人進攻右側就會遭到烏古蒙方面的反擊,進攻中央會遇到烏古蒙和聖樹籬農場交叉火力的的阻擊,進攻左側會遭到聖樹籬農場和採石場方向的抵抗,特別左側地面濕滑,進攻十分困難[28]。

法軍在南面的山丘佈陣。拿破侖無法看到英荷聯軍的位置,只能正對布魯塞爾佈置兵力。右翼是尚-巴蒂斯特·德魯埃·代爾隆(法語:Jean-Baptiste Drouet d'Erlon)將軍率領的第1軍13,000人和騎兵1,300人以及預備騎兵4,700人。左翼奧諾雷·夏爾·雷耶(法語:Honoré Charles Reille)將軍的第2軍步兵13,000人,騎兵1,300人,預備騎兵4,600人。道路南面的驛站貝勒阿利揚斯(法語:Belle-Alliance)附近有穆頓將軍的第6軍,步兵6,000人,皇帝近衛軍步兵13,000人和預備騎兵2,000人[29]。法軍右後方是普朗斯努瓦(法語:Plancenoit)村,右側是巴黎森林(Bois de Paris)。戰役開始時拿破侖把司令部設在能瞭望到整個戰場的羅梭姆(Rossomme)農場,下午轉移到了貝勒阿利揚斯。由於無法看到戰場狀況,由內伊元帥代理指揮[30]。

聖樹籬農場(法語:Ferme de la Haie Sainte)

蒙聖讓(法語:Mont-Saint-Jean (Belgique))

貝勒阿利揚斯(法語:Belle-Alliance)

烏古蒙(法語:Hougoumont)

布賴訥拉勒

勒梅尼勒

梅爾布賴訥

帕普洛特農場(法語:Ferme de la Papelotte)

弗里謝爾蒙城堡(英語:Frischermont)

拉艾

普朗斯努瓦(法語:Plancenoit)

羅梭姆

巴黎森林

奧安森林

德魯埃

雷耶

穆頓

皇帝近衛軍

克勒曼

米約

法軍(步兵/騎兵/砲兵)

皮克頓

阿爾頓

庫克

克林頓

荷軍

英荷聯軍(步兵/騎兵/砲兵)

比洛

齊滕

普魯士軍

拿破侖的司令部貝勒阿利揚斯

位於戰場西側的烏古蒙

位於戰場中央的聖樹籬農場

會戰[編輯]

戰鬥準備[編輯]

威靈頓公爵同布呂歇爾元帥在滑鐵盧戰役前會談,羅拔·亞歷山大·希林福德(英語:Robert Alexander Hillingford)繪

戰役當天,威靈頓公爵午夜2點多就起床開始寫信。他在寫給布呂歇爾元帥的信中說「至少還需要一個軍才能守住蒙聖讓(法語:Mont-Saint-Jean (Belgique)),否則的話必須退守到布魯塞爾」。早上6點,威靈頓公爵前去視察英軍的佈陣。

同日凌晨的軍事會議中,普軍參謀長格奈森瑙中將向布呂歇爾表達自己對英軍的不信任,然而布呂歇爾還是説服他前去援助威靈頓公爵[31]。比洛中將的第4軍首先從瓦夫爾出發,第4軍沒有參加利尼之戰,兵力完整,但爲掩護其餘的普軍後撤,連續2晝夜的行軍已經使他們疲憊不堪。他們處在最東的位置,當夜的大雨造成道路泥濘,士兵連同88門大砲行軍速度緩慢。瓦夫爾戰鬥打響後,更有數個路口被封死。雖然如此,10點過後他們仍然逐漸加快行軍速度,最終先頭部隊到英荷聯軍左翼8公里的位置[32]。第1軍和第2軍也隨之向滑鐵盧進發[33]。

拿破侖當天晚上在石子農場(法語:Ferme du Caillou)過夜。早餐會的時候,參謀長蘇爾特元帥詢問拿破侖是否要召回追擊普軍的格魯希元帥。拿破侖回答「您太過於看重威靈頓公爵,依我看來,威靈頓公爵只是個愚將,英軍是弱敵,把這些人打敗是小菜一碟」[34]。拿破侖的格言之一是「戰場上士氣最爲重要」。雖然不必要稱讚敵人通常會降低自己的士氣,但一味貶低對手也不足取。拿破侖在以前的大戰役之前,也有過激情洋溢的演説來鼓舞士氣,滑鐵盧戰役前這樣形容英軍,恐怕也是爲消除手下軍官的悲觀主義情緒[35]。

拿破侖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從當地人口中探聽出普軍撤退至瓦夫爾,拿破侖認爲普軍要重整旗鼓至少還要花兩天時間,確信格魯希元帥足以應付得了[36]。誰都無法相信,僅5個小時之後這些剛被打敗的普軍士兵再次出現在滑鐵盧戰場,並給法軍致命的一擊[37]。

戰鬥本來預定在上午9點開始,由於晚上的大雨造成路面潮濕泥濘,騎兵和炮兵難以行動,因此拿破侖將時間改爲下午1點。攻擊延遲給普軍的增援提供寶貴時間。10點拿破侖對格魯希下達「向瓦夫爾進軍,同我軍保持聯繫」的指示,此時格魯希的部隊在瓦夫爾附近[38]。這條命令內容十分曖昧,沒有明確指示格魯希到底應該和本隊合流還是追擊瓦夫爾的普軍。

11點,拿破侖命令左翼雷耶將軍的第2軍、右翼德魯埃將軍的第1軍向蒙聖讓進軍[39],可以看出拿破侖不知道英軍躲在山丘後面,而以爲在蒙聖讓村裏面[40]。波拿巴的第6師向烏古蒙發起攻擊,如果佔領這裏,就能夠切斷英軍通往海上的通道,拿破侖想把英軍的後備兵力吸引到這裏。下午1點,第1、第2和第6軍的大砲開始向英軍中央炮擊,拿破侖的目標是讓第1軍粉碎英軍左翼後由東向西迂迴包抄割斷英軍和普軍的聯繫,最終把英軍趕下海[41]。

烏古蒙[編輯]

滑鐵盧戰役,克萊芒-奧古斯特·安德里厄(英語:Clément-Auguste Andrieux)繪於1852年

歷史學家安德魯·羅拔斯(英語:Andrew Roberts (historian))曾經評論「滑鐵盧奇妙之處在於誰都不知道它準確的開始時間」[42]。威靈頓公爵在文件中寫道「10點左右拿破侖在烏古蒙對我軍展開猛烈攻擊」[43]。而其他史料顯示攻擊開始於11點30分[44]。

守衛烏古蒙周圍的有4個近衛輕步兵連,森林和果樹園由漢諾威獵兵和拿騷第2團第1營駐守[45]。波拿巴的第6師擔任主攻,雖然第1旅趕走了森林和果樹園中的守軍,但是指揮官皮埃爾·法蘭索瓦·博迪安(法語:Pierre François Bauduin)將軍戰死。波拿巴在騎馬炮兵的支援下,派尚-路易·蘇瓦(法語:Jean-Louis Soye)將軍的第2旅繼續進攻,在英軍皇家騎馬炮兵曲射炮的反擊下進展不大。法軍炮兵向前移動壓制英軍炮兵,蘇瓦將軍在炮兵協助下攻入北門。法軍一部分士兵沖入庭院內部,英軍關門消滅這批法軍。這裏原本是主攻前的牽制攻擊,結果戰鬥不斷升級,馬克西米利安·塞巴斯蒂安·富瓦(法語:Maximilien Sébastien Foy)將軍的第9師也加入戰鬥,而另一方威靈頓公爵也把第2和第3近衛步兵團投入烏古蒙的防守。[46]

烏古蒙

烏古蒙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午後,農舍周圍被法軍士兵重重包圍。英軍通過北面的壕塹向裏面輸送士兵和彈藥。午後拿破侖命令對農舍實施炮擊,除了教堂其餘的建築都遭到破壞,威靈頓命令英軍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死守農場。[47]。英王德意志軍團(英語:King’s German Legion)的迪普拉(德語:Georg Carl August du Plat)旅從壕塹增援防衛,由於缺少高級軍官的指揮戰果並不理想。最終他們由英軍第71步兵團救出。亞當將軍的英軍第3旅也前來增援,這下終於擊退雷耶將軍的步兵和騎兵的進攻。直至戰役結束,法軍都沒有奪得烏古蒙。

到達被勞萊(英語:William Lloyd (British Army officer))部遺棄的炮兵陣地後,爲觀察軍情,我站約一分鐘。看到的景象完全超越我想像。烏古蒙和周圍的森林包裹在戰火之中。透過黑煙隱約可以看見法軍士兵。周圍到處是法軍,他們軍帽上飃動的紅色羽毛顯得十分耀眼。重裝騎兵胸前的鎧甲反射出耀眼的光芒。400門火砲的炮擊造成雙方大量傷亡。怒吼和悲號混雜在一起讓人無法區別,這使我聯想到噴發中的火山。步兵和騎兵的屍體散亂在周圍令人感到窒息,我決定結束觀察離開這裏,我向軍旗的方向移動,在廣場的空地上集結着我的部隊。 — 麥克雷迪(英語:Edward Nevil Macready)少校,英軍第30團[48]

烏古蒙的作戰原本是爲吸引威靈頓公爵預備隊的佯攻,結果卻越打越大[49]。實際上,拿破侖和威靈頓公爵都可能將這裏看作是會戰勝利的關鍵。拿破侖下午共往這裏派33個營,合計14,000人。同樣威靈頓公爵也向這個本來無法容納大量人馬的彈丸之地送來21個營共計12,000人,並且不斷通過北面的壕塹供給彈藥。即便在中央部面臨法軍砲火攻擊的極大壓力之下,仍然向烏古蒙提供支援。[50]最後他自己也說「會戰的勝利取決於是否能將烏古蒙這扇門關緊」[51]。

我與在該哨所後方的賓(英語:John Byng, 1st Earl of Strafford)將軍近衛旅的一個分隊佔領該哨所;指揮是麥克唐納中校,接着是霍姆上校;我很高興補充說,雖然大量的敵軍數度試圖奪取這裏,但我們勇敢士兵最大程度展示他們的勇氣,在終日的戰鬥中頑強守下來。 — 威靈頓公爵[52]

法軍步兵第一次進攻[編輯]

正在向滑鐵盧進軍的法國步兵

法軍中央炮列(grande batterie)由80門大砲組成。根據英軍第2軍軍長羅蘭·希爾回憶法軍首次炮擊始與上午11點50分[44],其他史料記載為正午或下午13點30分。炮兵陣地離開英軍比較遠,只能看到荷蘭軍的一部分,英軍剩餘兵力部署在山丘後側[53]。下雨後地面很軟,砲彈的彈跳效果不佳[註釋 10]。拿破侖的命令是「驚嚇敵人,使其士氣低落」,因此炮擊沒有給英軍太多的損失。

格魯希元帥

下午1點左右,法軍右翼4、5英里處的拉訥村附近發現普軍,這裏離滑鐵盧主戰場只要3小時的行軍路程[54]。拿破侖指示參謀長蘇爾特元帥向格魯希傳令「立即趕到戰場對普軍發起攻擊」[55]。然而13點蘇爾特元帥向格魯希派出的傳令兵因爲迷路,直到晚上19點才順利到達,故此時格魯希元帥仍然在拿破侖前日的指示「追擊普軍,用你的利劍刺向敵人背後」下向瓦夫爾進軍,離滑鐵盧有20公里遠。在蒙聖讓的砲聲傳來之後,格魯希元帥的部下艾蒂安·莫里斯·熱拉爾曾經向其建議「應該向砲聲的方向靠攏」,可是格魯希堅持依其收到來自拿破侖的最後命令,向瓦夫爾的約翰·阿道夫·馮·蒂爾曼(德語:Johann Adolf von Thielmann)中將的普軍第3軍發起攻擊,並且相信自己已經成功捕捉到普軍脫逃的主力。由於格魯希的錯誤判斷,其手下33,000人的法軍未能參加滑鐵盧戰役的主戰場。作家史提芬·茨威格認爲這是「影響世界歷史的一瞬間」,儘管格魯希即便立即脫離戰鬥,也可能無法即時趕到。

下午1點過後,德魯埃將軍的第1軍率先發起攻擊。若阿尚·熱羅姆·基奧·迪帕薩熱(法語:Joachim Jérôme Quiot du Passage)將軍的第1師擔當左翼,中央是法蘭索瓦-格扎維埃·東澤洛(法語:François-Xavier Donzelot)將軍的第2師和皮埃爾-路易·比內·德·馬爾科涅(法語:Pierre-Louis Binet de Marcognet)將軍的第3師,右翼由皮埃爾·法蘭索瓦·約瑟夫·迪呂特(法語:皮埃尔·弗朗索瓦·约瑟夫·迪吕特)將軍的第4師擔當,第1、2、3師排成密集隊形,這樣既缺乏機動性,也很難改變隊形,反而便於英軍炮擊[56]。只有迪呂特將軍的第4師排成前後間隔較大衝鋒隊型。可能是下級軍官誤把命令中的分割(division)隊形衝鋒理解為師單位(division)衝鋒的緣故。戰後軍事學家安托萬-亨利·若米尼評價第1軍的隊形令人難以置信。

東澤洛將軍的第2師進攻聖樹籬農場。先鋒的1個團和正面的英軍交火後,後續的團向兩面展開,在胸甲騎兵團的支援下孤立農場。奧蘭治親王見狀派呂訥堡營前去解圍,這支部隊被躲在低地中的法軍胸甲騎兵發現並擊潰,就這樣,法軍佔領聖樹籬農場的山丘。法軍第1軍中央部隊繼續保持進攻態勢,以保護兩邊友軍的側翼。

下午1點30分,德魯埃將軍命令剩餘的3個師共14,000人發起進攻。法軍在英軍左翼1公里寬的戰線上展開。英荷聯軍在這個方向的守軍有6,000人。第一條防線由威廉·費德歷·范·比蘭特(英語:Willem Frederik van Bylandt)率領的荷蘭-比利時第2師第1旅(高地旅)防守。第二條防線由湯馬士·皮克頓(英語:Thomas Picton)中將率領的英國和漢諾威部隊,隱藏在高地後側。這些部隊在四臂村之戰中都受過損傷。並且陣地在戰場中央位置山坡的前方,直接處於法軍炮兵射程之下[57]。戰鬥開始後,他們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繼續停留在危險的地方[註釋 11]。

荷蘭高地旅受到法軍砲火重創,高級軍官基本戰死,兵力損失達到40%[58]而不得不留下比利時第7團殿後,主力從壕塹撤退[59][註釋 12]。

德魯埃將軍的第1軍越過山坡後,立即遭到埋伏在山坡後的皮克頓中將部隊的彈雨襲擊。但法軍8,000人對英軍2,000人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法軍成功突破英軍的中央部[註釋 13],德魯埃左側的英軍開始潰退。皮克頓命令部隊重新集結,但不久就倒在法軍的槍彈下,法軍在數量優勢下先聲奪人。[60]

英軍騎兵的突擊[編輯]

我軍騎兵軍官的戰馬忘我地疾速前奔。他們並未覺得自己身險境,沒有任何的規避,完全沒有克制也沒有後顧的餘地。 — 威靈頓公爵[61]

英國第2龍騎兵團(英語:Royal Scots Greys)發起進攻

此時指揮英軍騎兵軍的佩吉特中將認爲必須支援步兵部隊,命令在高地後待命的愛德華·薩默塞特(英語:Lord Robert Somerset)少將指揮的第1騎兵旅(1st Cavalry Brigade,別稱近衛騎兵旅,Household Brigade)和由威廉·龐森比(英語:William Ponsonby (British Army officer))少將指揮的第2騎兵旅(2nd Cavalry Brigade,別稱聯合騎兵旅,Union Brigade)發起反衝鋒。

經歷20年的戰亂,歐洲大陸的戰馬驟減,結果1815年,身為海洋國家的英國有同期最好戰馬,他們也接受過相當優秀的劍術訓練[62]。但和法軍騎兵相比,英軍重騎兵機動力相形遜色,態度狂妄傲慢,和步兵相比缺少實戰經驗[註釋 14]。威靈頓公爵也曾經指出英軍騎兵沒有戰術能力[61]。

掉下壕塹的法軍騎兵。這段傳説曾經被域陀·雨果搬進他寫的名著《悲慘世界》。其實壕塹不是很深,影響微乎其微[63]。

2個騎兵旅總兵力約2,000(滿員2,651)。由47歲的佩吉特中將指揮,他只有幾乎可以忽略的預備隊[註釋 15]。會戰當天早上,佩吉特召集手下的騎兵團長,告訴他們在戰場上自己命令無法及時傳達給他們的情況下,希望他們根據自己判斷採取行動,「積極在運動中支援前線的友軍」[64]。這時佩吉特還很期待奧姆斯比·范德勒(英語:Ormsby Vandeleur)少將和赫西·維維安(英語:Hussey Vivian, 1st Baron Vivian)少將的荷蘭-比利時各騎兵部隊能夠提供支援。戰後他對沒有配備足夠的預備隊而感到後悔[65]。

英軍第1騎兵旅越過英軍步兵陣地,向已經翻越高地的法軍騎兵發起衝擊。防守德魯埃將軍左翼的胸甲騎兵被沖散趕入壕塹[66]。壕塹成爲陷阱,英軍騎兵緊追法軍騎兵把他們向東面壓迫。一部分法軍胸甲騎兵因爲陡坡而發生混亂,被夾在步兵當中動彈不得,此時英軍第95步兵團在壕塹北側射擊,薩默塞特在背後追擊[67]。薩默塞特如是記錄:

馬刀砍在騎兵的胸甲上,發出宛若敲擊爐罐般的響聲。 — 愛德華·薩默塞特[68]

第1騎兵旅左翼的團擊潰法軍第2師第2旅(奧拉爾(法語:Pierre Aulard)將軍)。英軍司令部試圖將他們召還,可他們繼續前進,沖過聖樹籬農場直到撞到法軍第1旅(施米茨(法語:Nicolas Schmitz)將軍)。

蘇格蘭騎兵查理斯·尤爾特(英語:Charles Ewart)奪取法軍第45團的軍旗

左翼第2騎兵旅也越過自軍步兵隊列發起反擊,這時英國第92步兵團(英語:92nd (Gordon Highlanders) Regiment of Foot)有部分士兵跟着騎兵一同發起衝鋒。中央左側的英國第2龍騎兵團(英語:Royal Scots Greys)奪取了法軍第1師第2旅(布儒瓦(法語:Charles-François Bourgeois)將軍)第105團的軍旗。第6龍騎兵團(英語:6th (Inniskilling) Dragoons)也擊潰法軍第1師(基奧(法語:Joachim Jérôme Quiot du Passage)將軍)手下的部隊,第2龍騎兵團也奪取了第3師第2旅(格勒尼耶(法語:Jean Georges Grenier)將軍)第45團的軍旗[69]。但是英軍左側的迪呂特將軍的法軍第4師迅速組起方陣擊退了第2龍騎兵團。

法軍近衛輕騎兵(法語:Chevau-léger)

和第1騎兵一樣,第2騎兵旅也失去指揮難以收兵。第2龍騎兵團的指揮官占士·咸美頓(英語:James Hamilton (British Army officer, born 1777))命令手下繼續進攻,突入法軍炮兵陣地。由於時間緊迫,第2龍騎兵團沒有時間破壞俘獲的法軍大炮,只能盡量殺傷和驅散法軍炮兵,不過仍然導致法軍無法運用火砲[70]。

於是拿破侖立刻命令法里納(法語:Pierre Joseph Farine du Creux)和特拉韋爾(法語:Étienne Jacques Travers de Jever)的2個胸甲騎兵旅和第1軍的輕騎兵師下面的2個近衛輕騎兵(法語:Chevau-léger)團發動反擊。英軍騎兵已經精疲力盡,在法軍騎兵的反擊下立刻陷入窘境,第2騎兵旅被擊潰,第1騎兵旅被包圍[71]。威靈頓公爵也派范德勒(英語:Ormsby Vandeleur)少將的輕龍騎兵隊、維維安(英語:Hussey Vivian, 1st Baron Vivian)少將的荷蘭-比利時輕龍騎兵和驃騎兵隊以及特里普(英語:Albert Dominicus Trip van Zoudtlandt)少將的荷蘭-比利時步槍騎兵隊前去解救。這次騎兵突擊英荷聯軍共損失2,500人[註釋 16]。

第2騎兵旅的將校和士兵蒙受重大傷亡,旅長威廉·龐森比和第2龍騎兵團長咸美頓上校陣亡。第1騎兵旅第2騎兵團(Life Guards)的弗拉上校也陣亡。突擊時最右翼的第1騎兵團(Life Guards)和皇家近衛騎兵團(Blues)由於指揮系統完好只有很少的傷亡。目擊第8比利時輕騎兵團戰鬥的人形容這是一次「瘋狂的勇氣」[72]。

20,000名以上的法軍投入這次戰鬥。法軍不光損失很多士兵(3,000名法軍被俘),更失去寶貴的時間。普軍已經出現在法軍的右翼,拿破侖不得不分出穆頓將軍的第6軍外加2個騎兵師15,000人去抵禦普軍。這樣除了近衛軍,拿破侖已經拿出全部的後備力量,現在他的兵力已經處於劣勢。

內伊元帥的騎兵攻擊[編輯]

法軍胸甲騎兵

下午3點30分,拿破侖命令內伊元帥接替德魯埃將軍指揮第1軍,嚴令他必須奪下聖樹籬農場,內伊接手第1軍剩餘的2個旅向聖樹籬農場發起進攻。

內伊元帥發覺英軍中央部兵力有所鬆動,他覺得機不可失,於是在下午4點發起突擊。其實英軍不過是運送傷員和俘虜,並沒有撤退。德魯埃將軍的部隊久攻不下之後,留給內伊的只有爲數不多的預備隊,其他步兵要麽在烏古蒙膠着,要麽調往右翼防守普軍。因此內伊只能靠騎兵去突擊英軍中央部。

第一波攻擊由米約將軍的第4騎兵軍的胸甲騎兵和德努埃特的近衛輕騎兵師共4,800人發起。這次進攻操之過急,沒有步兵和炮兵的掩護[73]。

英軍步兵排成20個方陣抵禦騎兵的衝擊。每個方陣大約由500人組成,最外圈的士兵蹲下,內圈士兵站立射擊。方陣對砲擊和步兵的攻擊很脆弱,然而對騎兵的衝擊卻相當有效。戰馬畏懼步兵的刺刀無法從側面靠近方陣。威靈頓公爵命令法軍騎兵接近的時候,炮兵就退入方陣,法軍騎兵退卻的時候,炮兵回到戰位轟擊法軍[74]。

以下是英軍步兵面對法軍騎兵衝鋒的描述:

下午4點左右,法軍炮擊停止,我們目睹法軍騎兵的大集團進攻。如此雄壯的場面讓人終生難忘。法軍長長的馬隊如同大海的波浪一般壓上來,他們不斷前進,陽光照射在騎兵胸前的鎧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隨着他們的接近,能夠聽到如同雷鳴般的馬蹄聲,地面都為之顫動。似乎誰也抵擋不了這樣的衝擊。他們是赫赫有名的胸甲騎兵,由經歷過歐洲各次大戰的老兵組成。眨眼騎兵就沖到離我們只有20英尺的地方,高呼著「皇帝陛下萬歲」(Vive l'Empereur!)。我們的軍官下達「瞄準騎兵」命令,站在最前面的士兵蹲下,用刺刀組成鋼鐵似的牆壁,我軍團結在一起面對胸甲騎兵發狂的進攻。 — 近衛步兵上尉里斯·豪厄爾·格羅諾(英語:Rees Howell Gronow)[75]

在戰場上激勵士兵的威靈頓公爵

這樣的騎兵衝鋒只能起到心理上威懾作用[76]。本來應該用炮兵轟散步兵的陣形,然後用騎兵衝擊才會起到更好的效果,滑鐵盧戰役中法軍的騎兵和炮兵的協調只能用拙劣來形容。英軍部隊在法軍的炮火射程之外,法軍炮兵根本無法給自己的騎兵有效支援。[77]。

這次突擊中,英軍處在法軍炮兵視線外的山坡另一側,因此受到炮擊的損失很小。只要保持方陣隊形不陷入混亂,騎兵也無法攻破。法軍騎兵反覆攻擊方陣未果,反而不斷遭到英軍炮擊和英軍剩餘騎兵的反擊。至少有一組炮兵沒有遵守威靈頓公爵的命令退入方陣。皇家騎馬炮兵團(英語:Royal Horse Artillery)的卡瓦利耶·默瑟(法語:Cavalié Mercer)上尉認爲自己陣地左右的方陣能夠有效掩護自己陣地,因此在戰鬥中使用9門6磅炮堅持向法軍平射,取得很大的戰果[78]。

我等他們馬隊距離我陣地只有50到60英尺遠的時候才發令「射擊!」。砲火達到驚人的效果。砲彈不但使敵人的先鋒全部倒下,更穿入他們的隊形,給全體造成混亂,所有的大炮不斷轟擊,法軍的人馬宛如被割草一樣。 — 皇家騎馬砲兵(RHA)

英軍方陣頑強抵抗法軍騎兵

不知道出於何種理由,法軍佔領英軍炮兵陣地後,沒有破壞英軍的火砲。法軍撤退時,躲入方陣中的英軍炮兵迅速返回陣地向法軍發炮。內伊組織4次攻擊,都未能突破英軍的方陣。此時普軍已經接近法軍的右翼,拿破侖必須儘快解決英軍,因此繼續攻擊英軍的中央。[79]

米約和德努埃特的剩餘兵力加上克勒曼(法語:François Étienne Kellermann)將軍第3騎兵軍由克洛德·艾蒂安·居約(法語:Claude Étienne Guyot)將軍指揮的近衛重騎兵師,總兵力數達到67個騎兵團9,000人。克勒曼將軍認爲這樣的進攻毫無意義,拒絕繼續增加兵力投入,內伊則認爲兵力尚有不足,要求克勒曼投入精銳的短槍騎兵旅。[80]

內伊又發動8次突擊,英軍有個方陣遭受到23次攻擊,但和前面一樣法軍炮兵連一個團都沒有加入進攻,英軍也沒有一個方陣被攻破,內伊的攻擊再次受挫[81]。自己遭受莫大的損失卻沒有顯著戰果,法軍騎兵反覆無意消耗自身的實力[82]。當時的指揮官習慣在第一線勇敢衝鋒,所以法軍指揮官的人員損失相當慘重。法軍師長4人負傷,旅長1人陣亡,9人負傷。士兵的傷亡更加不計其數,6月15日近衛擲彈騎兵團(Grenadiers à Cheval)有796人,至6月19日只剩462人,近衛龍騎兵團(l'Impératrice Dragons)的816人中也損失了416人[83]。

至此,內伊終於意識到光靠騎兵無法取勝,只有多兵種協調才能成功,於是從雷耶將軍的第2軍抽調吉爾貝·巴舍呂(法語:Gilbert Bachelu)將軍的第5師和馬克西米利安·塞巴斯蒂安·富瓦(法語:Maximilien Sébastien Foy)將軍的第9師一個團共6,500人,加上騎兵中殘餘部隊捲土重來。攻擊仍舊是先前的老路,這次被佩吉特中將的英軍騎兵擊退。然而由於人數不夠,英軍騎兵也沒有突破法軍的步兵。巴舍呂將軍的第5師和富瓦將軍的第9師一部以及其支援下的騎兵,在英軍炮兵和第3旅的火力下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法軍騎兵對英軍的殺傷還不及炮兵戰果。英軍除最左翼的第4騎兵旅和第6騎之外,騎兵盡數出動,也遭到相當的損失。英軍處於危急狀態,唯一參戰的漢諾威騎兵團也在戰鬥中逃跑,在逃往布魯塞爾的路上,甚至散佈英軍潰敗的假消息。[84][註釋 17]

法軍向聖樹籬農場進軍

內伊進攻的時候,德魯埃將軍的第1軍以第13步兵團為先導再次對聖樹籬農場發動攻擊[85]。聖樹籬農場由英王德意志軍團(英語:King’s German Legion)守衛,英軍忙於其他方面的戰鬥沒有餘暇顧及這裏的彈藥補給[86],在法軍猛烈攻擊下,英王德意志軍團部隊不得不退卻,400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42人。

佔領聖樹籬農場之後,內伊立即組織騎馬砲兵向英軍方陣發射射程較短的葡萄彈,擊潰英軍第27、30和73步兵團。戰局似乎朝着有利於法軍的方向發展,只要再繼續攻擊英軍就會全線崩潰,然而內伊手上也沒有多餘的兵力。內伊向拿破侖請求增派更多的後備兵力,此時法軍已經和普軍的先頭部隊接火,拿破侖對內伊派來的通訊兵喊「讓我再調更多的兵力!?我從哪裏去調?他以爲我會生出來嗎?」。其實這時拿破侖還有15個團的皇帝近衛軍,而他卻錯過這次最後的良機。

威靈頓公爵重整兵力填補戰線上的漏洞,他不斷激勵自己的士兵們「一定要戰鬥到最後的一兵一卒也決不後退,挺過現在最艱難的時刻就一定可以獲救」。[87]

普軍的增援[編輯]

普軍攻擊普朗斯努瓦

下午4點,比洛中將的普軍第4軍和法軍的前哨部隊展開交火[88]。他的進攻方向是普朗斯努瓦,普軍想將這裏作爲跳板迂迴到法軍後方。布呂歇爾元帥認爲通過巴黎森林的時候,爲確保自己右翼的安全,必須佔領弗里謝爾蒙城堡(英語:Frischermont)[89]。當日早晨10點布呂歇爾向威靈頓通報的時候也達成一致,如果英軍中央遭到法軍的攻擊,普軍會接手弗里謝爾蒙城堡的防守[90]。

下午4點30分許,比洛中將注意到通往普朗斯努瓦的道路洞開[89]。此時法軍騎兵正達到進攻的高潮,普軍第15旅被派往弗里謝爾蒙城堡和拉艾之間的地區,與拿騷軍會合,保護英荷聯軍的左翼。[91]。拿破侖派穆頓將軍的第6軍前往堵截比洛中將的普軍第4軍。普軍第15旅用白刃戰趕走了弗里謝爾蒙城堡的法軍,並在這裏用12磅砲轟擊法軍,支援向普朗斯努瓦的進攻。第6軍不得不向普朗斯努瓦撤退,後撤過深結果造成法軍唯一的退路,沙勒羅瓦至布魯塞爾的道路直接處於普軍的威脅之下

[92]。

普軍組織奧古斯特·希勒·馮·格特林根(德語:August Hiller von Gaertringen)將軍的第16旅外加6個營投入普朗斯努瓦的戰鬥。拿破侖也派出新編近衛隊8個營增援穆頓。在新編近衛隊的反擊之下,法軍暫時鞏固普朗斯努瓦的防守,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再度易手[93]。拿破侖立即增派2個由老兵組成的近衛隊營,激戰之後普朗斯努瓦又回到法軍手中。然而普軍似乎打不光一樣,晚上6點30分格奧爾格·杜比斯拉夫·路德維琪·馮·皮爾希(德語:Georg Dubislav Ludwig von Pirch)中將的第2軍15,000名士兵到達戰場,和比洛中將的第4軍主力會師準備下一次的攻擊[94]。

晚上6點,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滕(德語:Hans Ernst Karl von Zieten)中將的第1軍20,000人也到奧安(法語:Ohain, Belgium)附近。英軍的聯絡官卡爾·馮·米夫林(德語:Karl Freiherr von Müffling)造訪了第1軍。普軍前鋒第1旅觀察英軍拿騷部隊和先期到達的普軍第15旅和法軍的戰鬥甚爲擔憂,認爲英軍處於崩潰的邊緣,怕第1軍也被捲入崩潰,打算和英軍保持一定距離從靠近普軍第4軍一側通過。米夫林指出英軍崩潰説法是不正確的,強烈要求第1軍支援英軍左翼[95]。齊滕中將被他説服按照原定計劃接手英軍左翼防守,這樣威靈頓公爵能夠騰出手來全力抵抗法軍在中央部的進攻[96]。

接手英軍左翼之後的普軍第1軍從帕普洛特農場(法語:Ferme de la Papelotte)攻擊法軍,晚上7點30分,法軍的戰線呈現出馬蹄形的不利態勢。戰線左端是久攻不下的烏古蒙,右面是處於普軍威脅之下的普朗斯努瓦,中央是普軍剛接手的拉艾[97]。迪呂特將軍的法軍第4師在弗里謝爾蒙城堡至拉艾的突出部勉強構築起防線[97],但無法抵擋普軍第24團的進攻退守斯莫安(英語:Marache)。第24團追擊受挫,匯合西里西亞來復槍團(Schützen)和第1後備團(Landwehr)再次發起進攻[98]。這次攻擊一度逼退法軍,但法軍依靠帕普洛特農場剩餘的房屋死守[98]。第24團和自己右翼的英軍高地團在第13後備團和騎兵支援下,奪取帕普洛特農場。接着第13後備兵團和第15旅聯手又佔領弗里謝爾蒙城堡[99]。迪呂特的第4師擔心齊滕中將的第1軍騎兵予備隊的突擊給自己造成無謂的損失,撤離戰場。這樣普軍第1軍向普朗斯努瓦更接近一步。

皇帝近衛隊的突擊[編輯]

法軍佔領聖樹籬農場之後,英軍中央部暴露在法軍面前,普朗斯努瓦的局勢得到緩和。拿破侖決定投入無敵的皇帝近衛隊擊潰當面英軍,以扭轉戰局。這次進攻在軍事史上也相當有名。晚上7點30分,法軍突破英軍中央拉英軍和普軍之間的距離。具體由哪支部隊首先發起衝鋒不是很明確,估計不是近衛隊中的擲彈兵和獵步兵,而是5個普通營。近衛隊3個老兵營雖然做好第二波攻擊準備,但最終還是作爲預備隊,沒有投入進攻[註釋 18]。

我看到皇帝陛下親自指揮的4個團到達戰場。皇帝陛下希望用這些部隊能夠突破敵軍的中央。皇帝陛下命令我率領這支從軍官到士兵都充滿豪氣無堅不摧的軍隊。然而這些士兵並沒有體現出持久戰的能力。幾乎很短的時間後,所有的希望都破滅。 — 內伊元帥[100]

近衛軍的擲彈兵

3,000法軍近衛軍士兵在英軍葡萄彈和散兵的阻擊下前進到聖樹籬農場西側,然後在這裏分兵向三個方向挺進。其中兩個擲彈兵營突破英軍第一條防線,英軍派大衛·亨德里克·沙塞(英語:David Hendrik Chassé)將軍的荷蘭-比利時第3師去堵住缺口,英軍同時在側面炮擊法軍,在人數優勢下第3師的突擊粉碎法軍衛擲弾的進攻[101]。

西側英軍佩里格林·梅特蘭(英語:Peregrine Maitland)少將指揮的第1近衛旅1,500人伏地躲避法軍砲火,等法軍第二波的兩個近衛獵步兵營接近,立刻站起集中火力射擊。[102]法軍獵步兵營陣形被打亂。英軍突擊法軍展開白刃戰。法軍第三波近衛獵步兵營趕上增援。英軍近衛兵後撤,法軍近衛獵步兵隨後追趕,但是約翰·科爾伯恩(英語:John Colborne, 1st Baron Seaton)中校率領的第52步兵團從側面攻擊法軍[101][103]。法軍第三波衝鋒又告失敗[103]。

英國第10輕騎兵團向法軍攻擊

最後連皇帝近衛隊也不得不退卻,消息從前線傳來,法軍陷入混亂。一片「近衛隊撤退啦。救命啊!」(法語:La Garde recule. Sauve qui peut!)之聲。而此時,威靈頓公爵騎着愛馬哥本哈根(英語:Copenhagen (horse))揮舞著自己的軍帽命令英軍全線發起反攻「孩子們,放手大幹吧」(英語: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英軍沖出陣地向法軍沖去[101]。

殘存的法軍近衛隊士兵向聖樹籬農場南側敗退,那裏還有3到4個營法軍。費德歷·亞當(英語:Frederick Adam)的第3旅和漢諾威軍預備隊奧斯納布呂克團以及范德勒少將和維維安少將的騎兵旅從右路發起突擊,皇帝近衛隊也失去控制。左翼的皇帝近衛隊向貝勒阿利揚斯退卻。英軍向法軍勸降,法軍軍官高呼「近衛軍寧死不降!」(法語:La Garde meurt, elle ne se rend pas!)[註釋 19]。另外一句更簡單的是「屎」(法語:Merde!)[註釋 20]。

普朗斯努瓦陷落[編輯]

普魯士軍隊攻入普朗斯努瓦

普軍第5、第14和第16旅對普朗斯努瓦開始當天的第三次攻擊。村中的教堂着起火,法軍陣地中心的教堂周圍到處散亂士兵屍體[104]。5個中堅近衛隊營在支援新編5個近衛隊,和穆頓將軍的殘存部隊作著艱難的防禦。防守普朗斯努瓦的要害是南側的森林,皮爾希中將的第2軍2個旅會同第4軍進攻這裏。普軍第25團把法軍第1近衛擲彈兵團第2營從這裏驅逐出去。是日,普朗斯努瓦五度易手,最終普軍取得控制權。近衛隊開始有秩序地退卻,但不久隊伍即被落荒逃竄的友軍沖散。

普軍第4軍穿過普朗斯努瓦後,遇上被英軍追擊的法軍散兵,普軍怕誤傷英軍便停止射擊。和皇帝近衛隊一起留下沒有退卻的法軍被殘殺。普朗斯努瓦的攻防傷亡沒有確切資料,但可以確信在這場戰鬥中,法軍第6軍和新編近衛師軍官的死傷人數達到三分之一。

雖然有着偉大的勇氣和耐力,在村裏戰鬥的皇帝近衛隊還是出現動搖的徵兆。教堂已經起火,紅色的火柱從窗子和洞開的門中向上升騰。士兵們在逐家逐戶展開白刃的爭奪周圍一片混亂。馮·維茨萊本少校遣兵到皇帝近衛隊的側面和背後,法軍開始恐慌。珀萊(法語:Jean-Jacques Germain Pelet-Clozeau)將軍的近衛獵步兵試圖斷後。餘下的皇帝近衛隊無秩序逃跑,大量的大砲,其他裝備以及運送彈藥的馬車被丟棄。普朗斯努瓦的丟失意味法軍失去退路。與戰場其他地方不同,這裏聽不到「救命!」(法語:Sauve qui peut!)。取而代之的是「守護旗鷹(法語:Aigle de drapeau)!」(法語:Sauvons nos aigles!)的怒吼。 — 普軍第4軍第24團戰史[105]

潰敗[編輯]

羅蘭·希爾將軍向皇帝近衛隊最後的殘兵勸降

法軍的左翼、右翼和中央全部被擊潰。只剩下留在貝勒阿利揚斯保護拿破侖的最後兩個近衛隊營。拿破侖試圖在這兩個營後面集結潰逃的法軍,爲延緩英軍騎兵的追擊,這兩個營起先排成方陣,分別配置在貝勒阿利揚斯的兩側。然而一切都是徒勞,勝負已定。在參謀的勸説下,拿破侖撤走這兩個營。[48][106]

皇帝近衛隊的方陣在亞當少將的第3旅突擊下撤退[103][107]普軍正在同其他法軍部隊交戰。在夜幕下這兩個方陣撤離戰場時,尚能保持整齊的隊形,但法軍的大砲等輜重裝備盡落英軍之手。即使如此,皇帝近衛隊也被數千潰敗的法軍淹沒。損失較小的普軍追擊逃跑的法軍,普軍參謀長格奈森瑙中將稱之爲「月光下的狩獵」,追擊一直持續到深夜[108]。一共俘獲法軍大砲78門,和2,000多名士兵,其中包括多名法國將軍[109]。

我們留下四個由老兵組成的近衛隊斷後。這些勇敢擲彈兵在敵人的優勢兵力下節節敗退,最終完全被殲滅。此時這些軍人開始調轉身逃跑,由軍隊變成混亂的民衆。即使如此,這並不是潰敗,沒有人像坊間流傳的那樣呼喊「救命!」(法語:sauve qui peut)。 — 內伊元帥[110]

戰後[編輯]

在切爾西榮軍醫院(Royal Hospital, Chelsea)閲讀滑鐵盧勝利戰報的退役軍人

法軍陣地中央高地上的建築是貝勒阿利揚斯農場。普軍向着這個能俯視整個戰場的地方進軍。會戰中拿破侖在此發號施令,幻想着勝利。這也是他夢想破滅的地方。在夜幕中,很幸運布呂歇爾元帥和威靈頓公爵再次相見,他們作爲最後勝利者接受士兵們崇高的敬禮。 — 格奈森瑙將軍[111]

晚上9點,威靈頓公爵同布呂歇爾元帥的會面在拿破侖曾經的大本營舉行[112]。布呂歇爾建議本次戰役以拿破侖大本營的所在地同時也含有「同盟」(alliance)意味的貝勒阿利揚斯(La Belle Alliance)來命名。威靈頓公爵更傾向於使用英語發音,因此選擇離此尚有一段距離的滑鐵盧來命名,所以在英語國家,這次戰役被稱爲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113]。在德語國家,則被稱爲貝勒阿利揚斯戰役(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

戰役當日,威靈頓公爵的部隊共有3,500人陣亡、3,300人失蹤、10,200人受傷,普軍共有1,200人陣亡、1,400人失蹤、4,400人受傷,聯軍共計損失2.4萬人[114]。法軍損失數據可能介於2.4萬人至2.6萬人間,其中有6,000人至7,000人被俘[114]。另有估計其實際損失數據應高於前數據,但也有估計低於前數據[114]。

6月22日早上我前往戰場。在滑鐵盧村南面蒙聖讓的高地上望下觀望。那光景讓人毛骨悚然,令我的胃感到很不舒服。我只想早點離開此地,那是一生都無法忘卻的慘狀,大量的屍體以及衆多的傷員,他們的腿骨粉碎而無法行走。很多人在傷痛和飢餓的雙重折磨下等待生命最終時刻。英軍不得不用馬車將外科醫生運到傷員的身邊。英軍和法軍傷員面臨同等的慘狀。 — W·E·弗賴伊少校, After Waterloo: Reminiscences of European Travel 1815–1819[115]

格魯希元帥的部隊在瓦夫爾擊敗蒂爾曼將軍指揮的普軍後,於6月19日10點30分整隊撤退,其代價是33,000人的法軍兵力未能參加滑鐵盧主戰場。

拿破侖經沙勒羅瓦逃回法國,在這裏他給在巴黎留守的哥哥西班牙國王約瑟夫·波拿巴寫份比較樂觀報告,指示約瑟夫重建軍隊,然而他的使命已經宣告終結[116]。6月20日拿破侖在幕僚的催促下離開軍隊返回巴黎。拿破侖仍舊指望繼續執政,想解散議會取得獨裁,但議會斥責拿破侖是叛國並要求其退位。

威靈頓公爵在6月19日寫詳細的戰報送回本國,英國獲勝的消息6月21日傳到英國,次日登上倫敦的報紙[117]。倫敦證券市場矚目滑鐵盧的勝敗。提前知道消息的納坦·邁爾·羅特席爾德起初拋售公債,引誘做空,然後大量購入貶值後的公債,等勝利的消息正式發佈後,大大賺一票。

威靈頓公爵和布呂歇爾元帥向巴黎追擊法軍。6月24日拿破侖第2次宣佈退位,由約瑟夫·富歇組織看守內閣。7月3日,普軍在伊西之戰(英語:Battle of Issy)中擊敗戰爭大臣達武元帥指揮的法軍,拿破侖戰爭就此落上帷幕。

拿破侖在柏勒洛豐號的甲板上

拿破侖想逃亡北美,但英軍封鎖法國所有的港口。結果7月15日拿破侖在英軍柏勒洛豐號戰列艦(英語:HMS Bellerophon (1786))上向英軍馬他倫上尉投降。

攝政王殿下——由於我而造成祖國分裂並使我國成爲歐洲各國的敵人,現在我的政治生涯已經結束,允許我如地米斯托克利[註釋 21]那樣,得到貴國人民的寬恕(法語:m'asseoir sur le foyer)。我懇求攝政王殿下給與我法律上的保護,讓我在最強大、最講信譽的敵國加護下有個棲身之地。 — 拿破侖

部分法軍佔據各地的要塞繼續抵抗,9月13日隆維陷落,戰爭劃上休止符。11月20日各國和法國簽定巴黎條約,路易十八再次復位。拿破侖要求在普利茅夫居留,但沒有被批准,結果流放到南大西洋的聖海倫娜島,一直到1821年5月5日死去[118]。

戰後,保皇黨清算拿破侖的側近。12月,內伊元帥被處決,參謀長蘇爾特元帥和戰爭大臣達武元帥等30多名軍人入獄或流放。

頒發給參加過滑鐵盧戰役的英軍士兵的滑鐵盧獎章

英軍第1近衛旅第1近衛步兵團因爲擊敗法軍的皇帝近衛軍擲彈兵,被授予擲彈兵步兵團(Grenadier Guards)的稱號,並且配以擲彈兵的熊皮高帽沿用至今。英軍近衛騎兵旅也因爲打敗法軍的胸甲騎兵,在1821年被允許使用胸甲。法國槍騎兵在戰役中的運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後在歐洲被廣泛使用。1816年英國將4個輕騎兵團改編為槍騎兵[119]。

戰後威靈頓公爵兩度出任陸軍總司令和英國首相,同時也作爲政治家和外交家活躍於歷史舞臺。英軍騎兵指揮佩吉特中將在戰場上失去一條腿,1846年晉升為元帥。英軍第1軍軍長奧蘭治親王1840年成爲荷蘭國王威廉二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普軍第4軍騎兵預備隊的指揮官威廉大公,他後來成爲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

威靈頓公爵的幕僚在戰役中幾乎死傷殆盡。他的秘書拉格倫男爵在本次戰役中失去右手,後來著名的男爵袖(Raglan sleeve)就是以他的命名。他此後也擔任英軍陸軍總司令並指揮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120]

此後,「滑鐵盧」(Waterloo)作爲慘敗的同義詞被寫進詞典。為紀念這次勝利,1848年,倫敦將新建的火車站命名為滑鐵盧車站。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貫通,連接巴黎和倫敦的高速列車歐洲之星即從這裏始發,爲此法國方面曾經數次要求英國更改站名但未果[121]。2007年英國國內高速鐵路完工,才將歐洲之星的始發搬遷到聖潘克拉斯火車站。

普軍總司令布呂歇爾元帥年事已高,當年功成身退,1819年77歲時去世。普軍參謀本部的核心參謀長格奈森瑙中將晉升為元帥,然而他先進的戰術思想受到普軍內部保守體制的排擠[122]。以《戰爭論》而著稱的卡爾·馮·克勞塞維茲在普軍第3軍擔任參謀,後來研究這這場戰役寫《1815年的法國戰役》一書流傳後世。

19世紀著名的軍事學家安托萬-亨利·若米尼將軍認爲拿破侖的法軍在滑鐵盧敗因主要有四點:

第一也是最重要,布呂歇爾援軍來的恰到時機,這要歸功於格魯西元帥拙劣的戰略眼光;第二,要讚賞英軍頑強的忍耐力以及指揮官的冷靜;第三,惡劣的天氣也幫英軍大忙,泥濘的地面遲緩行軍速度,並且推遲法軍進攻開始的時間,使得普軍的增援能夠及時趕到;第四,法軍第1軍令人難以置信的密集隊形,使他們的進攻難以奏效。 — 安托萬-亨利·若米尼[123]

此外,在利尼戰敗後,普軍在短短的一天內重新集結整合,統一的軍事訓練以及軍銜制度也起到極其重要作用。

古戰場[編輯]

獅子之丘

現在戰場地形與1815年已經不同。會戰的次日就陸續有一些人前來參觀,梅薩上尉在6月19日的書信中寫道「一架馬車從布魯塞爾逡巡而來,車上滿載觀光的遊客」。1820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命令在他兒子奧蘭治親王(威廉二世)負傷的地點建立一座紀念碑。於是在英軍防線的中央處用300,000立方米泥土堆起這個獅子之丘(Lion's Hillock),因此英軍防線南側的小高地被清除。

法國作家雨果在他的小説《悲慘世界》中曾經如此描述:

如同人們所知,拿破侖和威靈頓公爵會戰之地是由有一些小山坡的平地組成,現在已經和1815年6月18日大不相同。那個曾經奪去人們所有記憶的令人厭惡場所已經變得面目全非。這段歷史也失去它真實的面目,使人難以辨別它原本的痕跡。爲這裏所帶來的榮耀,人們改變它的一切。二年後當威靈頓公爵再次造訪這裏時,驚呼「我的戰場完全變樣。」現在獅子銅像矗立之處,使去尼韋勒方向的坡度變小,並使前往熱納普方面的道路成為一個斷崖。從熱納普到布魯塞爾道路兩邊那巨大的墳丘,可以推算出那斷崖的高度。這兩個巨大的墳丘左邊埋葬英軍士兵,右邊埋葬普魯士士兵。但卻沒有法軍的墳墓。對法軍來講,整個平原都是他們的墓地。 — 域陀·雨果, 悲慘世界

會戰中其他的場所基本保持原貌。其中包括布魯塞爾-沙勒羅瓦街道東側的農莊、烏古蒙、聖樹籬農場以及貝勒阿利揚斯等地的建築。[124]

「獅子之丘」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紀念設施。布魯塞爾-沙勒羅瓦街道和布賴訥拉勒-奧安街道的交叉路口是英國、荷蘭、漢諾威以及自由軍團士兵的墓地。皇帝近衛軍最後的抗爭之地樹立一個紀念碑,被命名為「受傷的鷹」(Monument Français Dit de L'Aigle Blessé)。普軍的戰歿者紀念碑樹立在曾經是普軍炮兵陣地的普朗斯努瓦。普魯塞爾市內的馬田教堂有紀堯姆·菲利貝爾·迪埃姆(法語:Guillaume Philibert Duhesme)將軍的墓。埃弗勒的墓地有埋葬17位戰死英軍軍官的「英國人紀念碑」(British Monument)。

拿破侖之鷹

會戰中拿破侖司令部所處的石子農場

法國第8步兵師的紀念碑

法軍最後戰士最後的紀念碑

迪埃姆將軍之墓

布魯塞爾墓地的滑鐵盧戰役紀念碑

英軍俘獲的法軍6磅野砲(Canon de 6 système An XI)收藏於倫敦塔

法軍的胸甲騎兵2011年歷史紀念活動

拿破崙和他的將領2012年歷史紀念活動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Waterloo

註釋[編輯]

^ 另有説法是總兵力69,000人,其中步兵48,000人,騎兵14,000人,炮兵7,000人,火炮250門Barbero 2005,第75頁

^ 2.0 2.1 2.2 兵員和火炮數量是戰役前的數字,同參加6月18日的戰役的實際人數有差異

^ 虛框中格魯希元帥的部隊沒有參加6月18日的戰役

^ 炮兵上尉卡瓦利耶·默瑟(英語:Cavalié Mercer)評價賓士域士兵「完全是幫娃娃」。Mercer 1870

^ 6月13日,駐扎在比利時亞特的漢諾威的後備士兵要求火藥供給,然而這批人在整場戰役中一槍未發。Longford 1971,第486頁

^ 沒有參加6月18日的戰役

^ 第1軍中荷蘭,比利時士兵多數沒有參加6月18日的戰役

^ 英軍中混編有漢諾威、賓士域和拿騷士兵

^ 虛線框中蒂爾曼中將的第3軍沒有參加6月18日的戰役

^ 法軍不追求直接命中,目的是砲彈擊中岩石,讓激起的碎石殺傷敵軍。

^ 這是荷蘭官方的史料,和荷軍第2師自己戰報有出入。請參考:Erwin Muilwijk,Bylandt's brigade during the morn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荷軍因爲放棄陣地而被友軍稱作是膽小鬼,不過也有認爲這些人可能是拿破侖的支持者。Longford 1971,第556頁

^ 第92高地步兵團霍普中尉的書信(Glover 2004)

^ 比如英國第2龍騎兵團(英語:Royal Scots Greys)自1801年以後就沒有參加過實戰。Wooten 1992,第21頁

^ Barbero 2005,第188頁。第1騎兵旅(9到10個營)有2個營的預備隊,第2騎兵旅(9個營)沒有預備隊。(Siborne 1891,Letter 5,Glover 2004,Letter 16)

^ 死傷統計是戰後統計,這次突擊的傷亡是估算數。戰後的統計為。第1騎兵旅:戰前1,319人,陣亡95人,負傷248人,失蹤250人,合計損失593人,軍馬損失672匹。第2騎兵旅:戰前1,332人,陣亡264人,負傷310人,失蹤38人,合計損失612人,軍馬損失631匹Adkin 2001,第217頁,Smith 1998,第544頁

^ 這支部隊後來在軍事法庭上被除名。

^ 參加攻擊的是第1近衛擲彈兵團的第3和第4營,第1近衛獵步兵團第3營,第2近衛獵步兵團第3和第4營,第2近衛擲彈兵團第24營,第2近衛獵步兵團第1和第2營作爲預備。Adkin 2001,第391頁

^ 這句名言可能出自於皮埃爾·康布羅納(法語:Pierre Cambronne)將軍的部隊。

^ 「屎」是法語詞「merde」的字面意思,用作詈語時相當於「他媽的」,類似英語的「shit」。

^ 地米斯托克利(Θεμιστοκλης,Themistocles,(前525年—前460年)是古希臘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帶領雅典大舉擊敗波斯,但因勢力過大而被陶片放逐,其後有人指控他私通波斯帝國,被雅典政府通緝,他因此逃往波斯,獲波斯國王收留,更給他一塊封地。

參考來源[編輯]

^ 1.0 1.1 Bodart 1908,第487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odart1908 (幫助)

^ Hofschröer 1999,第68–69頁.

^ Hofschröer 1999,第61頁 cites Siborne's numbers.

^ Hamilton-Williams 1994,第256頁

^ Barbero 2005,第75–76頁.

^ Hamilton-Williams 1994,第256頁.

^ Chesney 1874,第4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Chesney1874 (幫助)

^ 8.0 8.1 8.2 克萊頓(2019年),第472頁

^ 克萊頓(2019年),第471頁

^ Timelin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the Hundred Days, and Napoleon's Exile on St Hele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enter of Digital Initiatives, Brown University Library

^ Hamilton-Williams 1993,第59頁

^ Siborne 1990,第82頁.

^ Longford 1971,第508頁

^ Chesney 1907,第136頁。

^ Wooten 1992,第11頁

^ Wooten 1992,第12頁

^ Nofi 2004,第301-314頁

^ Longford 1971,第485頁

^ Barbero 2005,第75-76頁

^ Longford 1971,第484頁

^ Nofi 2004,第323-324頁

^ Nofi 2004,第314-324頁

^ Hofschröer 2005,第59–62頁

^ Nofi 2004,第324-331頁

^ Barbero 2005,第78-80頁

^ Barbero 2005,第149頁

^ Parry 1900,第58頁

^ Barbero 2005,第141,235頁。

^ Barbero 2005,第83–85頁

^ Barbero 2005,第91頁

^ Longford 1971,第535,536頁

^ Nofi 2004,第187頁

^ Barbero 2005,第141頁

^ Longford 1971,第547頁

^ Roberts 2001,第163–166頁。

^ Barbero 2005,第73頁

^ Roberts 2001,第32頁。

^ Longford 1971,第548頁

^ Nofi 2004,第191-193頁

^ Bonaparte 1869,第292-293頁

^ Barbero 2005,第95–98頁

^ Roberts 2005,第55頁。

^ Wellesley 1815

^ 44.0 44.1 Fitchett 2006,Chapter: King-making Waterloo

^ Barbero 2005,第113–114頁

^ Nofi 2004,第193-198頁

^ Barbero 2005,第298頁。

^ 48.0 48.1 Creasy 1877,Chapter XV

^ Longford 1971,第552–554頁

^ Barbero 2005,第305,306頁

^ Roberts 2005,第57頁。

^ Booth 1815,第10頁

^ Barbero 2005,第130-131頁

^ Barbero 2005,第136頁

^ Barbero 2005,第145頁

^ Nofi 2004,第202頁

^ Barbero 2005,第166-168頁

^ Nofi 2004,第205頁

^ Barbero 2005,第177頁

^ Nofi 2004,第207-208頁

^ 61.0 61.1 Barbero 2005,第85-187頁

^ Wooten 1992,第51頁。

^ Nofi 2004,第220頁

^ Frederick Stovin (ADC to Sir Thomas Picton)Glover 2004,Letter 16

^ Siborne 1891,Letter 5

^ Barbero 2005,第426頁

^ Siborne 1990,第410,411頁

^ Houssaye 1900,第182頁

^ Barbero 2005,第198–204頁

^ Barbero 2005,第211頁

^ Nofi 2004,第208-209頁

^ Barbero 2005,第219-223頁Siborne 1990,第329,349頁

^ Nofi 2004,第214-216頁

^ Nofi 2004,第218-219頁

^ Gronow 1862

^ Weller 1992,第211,212頁

^ Adkin 2001,第252,361頁

^ Nofi 2004,第219-220頁

^ Nofi 2004,第222-224頁

^ Adkin 2001,第356-359頁

^ Nofi 2004,第225-227頁

^ Weller 1992,第114頁

^ Houssaye 1900,第522頁

^ Nofi 2004,第234頁

^ Beamish 1995,第367頁。

^ Nofi 2004,第235頁

^ Nofi 2004,第237-239頁

^ Nofi 2004,第227頁

^ 89.0 89.1 Hofschröer 1999,第116頁

^ Hofschröer 1999,第95頁;Chesney 1907,第165頁

^ Hofschröer 1999,第117頁

^ Nofi 2004,第228頁

^ Hofschröer 1999,第122頁

^ Nofi 2004,第232頁

^ Nofi 2004,第230頁

^ Hofschröer 1999,第125頁

^ 97.0 97.1 Hofschröer 1999,第139頁

^ 98.0 98.1 Hofschröer 1999,第140頁

^ Hofschröer 1999,第141頁。

^ Booth 1815,第73,74頁

^ 101.0 101.1 101.2 Chesney 1907,第178,179頁

^ Nofi 2004,第245-246頁

^ 103.0 103.1 103.2 Parry 1900,第70頁

^ Hofschröer 1999,第144-145頁

^ Hofschröer 1999,第145頁

^ Comte d'Erlon 1815

^ Hofschröer 1999,第149頁

^ Nofi 2004,第252頁

^ Hofschröer 1999,第150頁

^ Booth 1815,第74頁

^ Booth 1815,第23頁

^ Hofschröer 1999,第151頁

^ Nofi 2004,第253頁

^ 114.0 114.1 114.2 克萊頓(2019年),第471-472頁

^ Frye 2004

^ Nofi 2004,第224-225頁

^ No. 17028. London Gazette. 1815-06-22: 1213 [2010-05-19].

^ Hofschröer 1999,第274-276,320頁

^ Nofi 2004,第256頁

^ Nofi 2004,第285頁

^ BBC News-UK-Waterloo insult to French visitors. BBC. [2012年9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15日).

^ Nofi 2004,第116頁

^ Jomini 1864,第223,224頁

^ Nofi 2004,第297頁

參考書籍[編輯]

(中文)添·克萊頓.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2019. ISBN 978-7513926249.

Nofi, Albert A., The Waterloo campaign, June 1815, 2004, ISBN 978-4901943055

Adkin, Mark, The Waterloo Companion, Aurum, 2001, ISBN 1-85410-764-X

Barbero, Alessandro, The Battle: A New History of Waterloo, Atlantic Books, 2005, ISBN 1-84354-310-9

Barbero, Alessandro, The Battle: A New History of Waterloo (translated by John Cullen) paperback, Walker & Company, 2006, ISBN 0-8027-1500-1

Bas, F de, and J. De T'Serclaes de Wommersom, La campagne de 1815 aux Pays-Bas d'après les rapports officiels néerlandais. Tomes: I: Quatre-Bras. II: Waterloo. III: Annexes et notes. IV: supplément: cartes et plans, Bruxelles: Librairie Albert de Wit, 1909

Beamish, N. Ludlow, History of the King's German Legion, Dallington: Naval and Military Press, 1995 [1832], ISBN 0-9522011-0-0

Boller, Jr., Paul F.; George, Jr., John, They Never Said It: A Book of Fake Quotes, Misquotes, and Misleading Attribu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1989, ISBN 0-19-505541-1

Bonaparte, Napoleon, No. 22060, Polon, Henri; Dumaine, J. (編), Correspondance de Napoléon Ier; publiée par ord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II (1858) 28: 292, 293, 1869 .

Booth, John, The Battle of Waterloo: Containing the Accounts Published by Authority, British and Foreign, and Other Relevant Documents, with Circumstantial Details, Previous and After the Battle, from a Variety of Authentic and Original Sources 2, London: printed for J. Booth and T. Ergeton; Military Library, Whitehall, 1815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1)

Boulger, Demetrius C. deK., Belgians at Waterloo: With Translations of the Reports of the Dutch and Belgian Commanders, London, 1901

Chandler, David,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New York: Macmillan, 1966

Clodfelter, M.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A Statistical Encyclopedia of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492-2015 4th.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17. ISBN 978-0-7864-7470-7.

Chesney, Charles C., Waterloo Lectures: A Study Of The Campaign Of 1815,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07, ISBN 1-4286-4988-3

Cotton, Edward, A voice from Waterloo. A history of the battle, on 18 June 1815., London: B.L. Green, 1849

Corrigan, Gordon, Wellington reprint, eBoo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327, 2006, ISBN 978-0-8264-2590-4

Creasy, Sir Edward, The Fifteen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orld: from Marathon to Waterloo, London: Richard Bentley & Son, 1877 [2015-01-15], ISBN 0-306-8055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4)

Davies, Huw, Wellington's Wars: The Making of a Military Genius illustrat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44, 2012, ISBN 978-0-300-16417-6

Eenens, A.M, "Dissertation sur la participation des troupes des Pays-Bas a la campagne de 1815 en Belgique", in: Societé royale des beaux arts et de litérature de Gand, Messager des Sciences Historiques, Gand: Vanderhaegen, 1879

Comte d'Erlon, Jean-Baptiste Drouet, Drouet's account of Waterloo to the French Parliament, Napoleon Bonaparte Internet Guide, 1815 [200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8日)

Esposito, Vincent Joseph; Elting, John, A Military History and Atlas of the Napoleonic Wars, Greenhill, 1999, ISBN 1-85367-346-3

Field, Andrew W., Waterloo The French Perspective, Great Britain: Pen & Sword Books, 2013, ISBN 978-1-78159-043-0

Fitchett, W. H., Chapter: King-making Waterloo, Deeds that Won the Empire. Historic Battle Scenes, London: John Murray, 2006 [1897]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4) (Project Gutenberg)

Fletcher, Ian, Wellington's Foot Guards, 52 of Elite Series illustrated, Osprey Publishing, 1994, ISBN 1-85532-392-3

Frye, W. E., After Waterloo: Reminiscences of European Travel 1815–1819, Project Gutenberg, 2004 [1908] [2013-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15日)

Glover, G., Letters from the Battle of Waterloo: the unpublished correspondence by Allied officers from the Siborne papers, London: Greenhill, 2004, ISBN 978-1-85367-597-3

Glover, Gareth, From Corunna to Waterloo: the Letters and Journals of Two Napoleonic Hussars, 1801–1816, London: Greenhill Books, 2007

Grant, Charles, Royal Scots Greys (Men-at-Arms), Osprey, 1972, ISBN 0-8504-5059-4

Gronow, R. H., Reminiscences of Captain Gronow, London, 1862 [2015-01-15], ISBN 1-4043-27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4)

Hamilton-Williams, David, Waterloo. New Perspectives. The Great Battle Reappraised, London: Arms & Armour Press, 1993, ISBN 0-471-05225-6

Hamilton-Williams, David, Waterloo, New Perspectives, The Great Battle Reappraised Paperback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94, ISBN 0-471-14571-8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 (link)

Herold, J. Christopher, The Battle of Waterloo,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7, ISBN 978-0-304-91603-0

Hofschröer, Peter, 1815: The Waterloo Campaign. The German Victory 2,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9, ISBN 978-1-85367-368-9

Hofschröer, Peter, Waterloo 1815: Quatre Bras and Ligny, London: Leo Cooper, 2005, ISBN 978-1-84415-168-4

Hoorebeeke, C. van, Blackman, John-Lucie : pourquoi sa tombe est-elle à Hougomont?, Bulletin de l'Association belge napoléonienne, September–October 2007, (118): 6–21

Houssaye, Henri, Waterloo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London, 1900

Hugo, Victor, Chapter VII: Napoleon in a Good Humor, Les Misérables, The Literature Network, 1862 [200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12日)

Jomini, Antoine-Henri,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Campaign of Waterloo 3,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1864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5) (Translated by Benet S.V.)

Kincaid, Captain J., Lewis-Stemple, John , 編, England: The Autobiography: 2,000 Years of English History by Those Who Saw it Happen reprint, UK: Penguin: 434–436, 2006 [2015-01-15], ISBN 978-0-14-19286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Longford, Elizabeth, Wellington the Years of the Sword, London: Panther, 1971, ISBN 0-586-03548-6

Mercer, A.C., Waterloo, 18 June 1815: The Royal Horse Artillery Repulse Enemy Cavalry, late afternoon, Journal of the Waterloo Campaign: Kept Throughout the Campaign of 1815 2, 1870 [200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9)

Low, E. Bruce, The Waterloo Papers, MacBride, M. (編), With Napoleon at Waterloo, London, 1911

Lozier, J.F. What was the name of Napoleon's horse?. The Napoleon Series.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7).

Mantle, Robert, Prussian Reserve Infantry 1813–1815: Part II: Organisation, Napoleonic Association, December 2000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Nofi, Albert A., The Waterloo campaign, June 1815, Conshohocken, PA: Combined Books, 1998 [1993], ISBN 0-938289-29-2

Parry, D.H., Waterloo, Batt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 London: Cassell and Company, 1900 [200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16日)

Roberts, Andrew, Napoleon and Wellington, London: Phoenix Press, 2001, ISBN 1-84212-480-3

Pawly, Ronald, Wellington's Belgian Allies, Men at Arms nr 98. 1815, Osprey: 37–43, 2001

Roberts, Andrew, Waterloo: 18 June 1815, the Battle for Modern Europ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5, ISBN 0-06-008866-4

Siborne, Herbert Taylor, The Waterloo Letters, London: Cassell & Co., 1891

Siborne, William, The Waterloo Campaign 4,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0 [1844], ISBN 1-85367-069-3

Smith, Digby, The Greenhill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 Pennsylvania: Greenhill Books & Stackpole Books, 1998, ISBN 1-85367-276-9

Summerville, Christopher J, Who was who at Waterloo: a biography of the battle, Pearson Education, 2007, ISBN 978-0-582-78405-5

Weller, J., Wellington at Waterloo,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2, ISBN 1-85367-109-6

Shapiro, Fred R. (編), The Yale Book of Quotations illustrat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28, 2006, ISBN 978-0-300-10798-2

Wood, Evelyn (1895) Cavalry in the Waterloo Campaign, Samson Low, Marston and Co., London.

Wooten, Geoffrey, Waterloo, 1815: The Birth Of Modern Europe, Osprey Campaign Series 15, London: Reed International Books: 42, 1992

Wellesley, Arthur, Wellington's Dispatches 19 June 1815, Wellington's Dispatches Peninsular and Waterloo 1808 - 1815, War Times Journal, 1815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White, John, Burnham, Robert , 編, Cambronne's Words, Letters to The Times (June 1932), the Napoleon Series, 2011-12-14 [200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8月25日)

閱論編拿破崙戰爭

第三次反法同盟

第四次反法同盟

半島戰爭

第五次反法同盟

俄法戰爭

第六次反法同盟

第七次反法同盟

交戰國法國、傀儡國及其盟邦

法國

波蘭軍團 (拿破崙時代)

華沙大公國

意大利

荷蘭

伊特魯里亞

瑞士聯邦(英語:Switzerland in the Napoleonic era#Act_of_Mediation)

拿坡里

萊茵邦聯

巴伐利亞

薩克森

威斯特法倫

符騰堡

丹麥-挪威

鄂圖曼帝國

波斯

西班牙

反法同盟

英國

奧地利

俄羅斯

普魯士

西班牙

葡萄牙

西西里

教宗國

鄂圖曼帝國

波斯

撒丁

瑞典

荷蘭

賓士域

漢諾威

拿騷

法國保王派

主要戰鬥前奏

法國大革命

第一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反法同盟

霧月政變

試圖入侵英國(英語:Napoleon's planned invas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昂吉安公爵之死

拿破崙的加冕大典

1805年

鑽石岩

芬尼斯特雷角(英語:Battle of Cape Finisterre (1805))

韋爾廷根(英語:Battle of Wertingen)

金茨堡

哈斯拉赫-容金根

埃爾興根

烏爾姆

維羅納

特拉法加

卡爾迪耶羅

奧特加爾角(英語:Battle of Cape Ortegal)

阿姆施泰滕(英語:Battle of Amstetten)

迪恩施泰因

申格拉本(英語:Battle of Schöngrabern)

威尼托自由堡

奧斯特里茨

1806年

加埃塔

坎波坦尼斯

馬伊達(英語:Battle of Maida)

神羅解體

施萊茨

薩爾費爾德

耶拿-奧爾施泰特

艾福特

哈勒

馬德堡

普倫茨勞

帕瑟瓦爾克

斯德丁

瓦倫-諾森丁

呂貝克

大波蘭起義

哈默爾恩

恰爾諾沃

戈維明之戰(英語:Battle of Golymin)

普烏圖斯克(英語:Battle of Pułtusk)

1807年

莫龍根

施特拉爾松德

阿倫施泰因

埃勞

奧斯特羅文卡

科爾貝格

但澤

米萊托(英語:Battle of Mileto)

古特施塔特-代彭

海爾斯貝格(英語:Battle of Heilsberg)

弗里德蘭

入侵葡萄牙

1808年

五月二日

布魯克(英語:Combat of El Bruch)

羅西利支隊(英語:Capture of the Rosily Squadron)

卡韋松(英語:Battle of Cabezón)

第一次薩拉戈薩(英語:First Siege of Zaragoza)

第一次赫羅納

瓦倫西亞

里奧塞科城(英語:Battle of Medina de Rioseco)

拜倫

羅利薩

維梅魯

潘科爾沃(英語:Battle of Pancorbo (1808))

巴爾馬塞達(英語:Battle of Valmaseda)

布爾戈斯(英語:Battle of Burgos)

羅薩斯

埃斯皮諾薩(英語:Battle of Espinosa de los Monteros)

卡德德烏

圖德拉(英語:Battle of Tudela)

索莫謝拉(英語:Battle of Somosierra)

第二次薩拉戈薩

莫林斯-德雷伊

薩阿貢(英語:Battle of Sahagún)

貝納文特

1809年

卡斯特利翁(英語:Battle of Castellón)

烏克萊斯

科魯尼亞

布拉加

巴利斯(英語:Battle of Valls)

蒂羅爾人叛亂

自由鎮(英語:Battle of Villafranca (1809))

米亞哈達斯

洛斯耶韋內斯(英語:Battle of Los Yébenes)

雷阿爾城(英語:Battle of Ciudad Real)

第一次波圖(英語:First Battle of Porto)

麥德林(英語:Battle of Medellín)

阿爾坎塔拉

貝吉塞爾山(英語:Battles of Bergisel)

薩奇萊

托伊根-豪森

拉申(英語:Battle of Raszyn (1809))

阿本斯貝格

蘭茨胡特

埃克米爾

列根斯堡

紐馬赫-聖法伊特

達爾馬提亞

埃珀斯貝格

赫羅納(英語:Third Siege of Gerona)

卡爾迪耶羅

皮亞韋河

格里若(英語:Battle of Grijó)

第二次波圖(英語:Second Battle of Porto)

沃格爾

塔爾維斯

林茨-烏爾法爾

阿斯珀恩-埃斯靈

阿爾卡尼斯(英語:Battle of Alcañiz)

聖米夏埃爾

施特拉爾松德

拉布

馬里亞(英語:Battle of María)

格拉茨

瓦格拉姆

科爾新堡(英語:Combat of Korneuburg)

施托克勞(英語:Combat of Stockerau)

格夫雷斯(英語:Battle of Gefrees)

霍拉布倫(英語:Battle of Hollabrunn (1809))

申格拉本(英語:Combat of Schöngrabern)

茲奈姆

塔拉韋拉(英語:Battle of Talavera)

阿索維斯波

瓦爾赫倫島

厄爾珀(英語:Battle of Ölper (1809))

阿爾莫納西(英語:Battle of Almonacid)

塔馬梅斯(英語:Battle of Tamames)

奧卡尼亞

阿爾瓦

1810年

卡迪斯(英語:Siege of Cádiz)

第一次阿斯托爾加

羅德里戈城(英語:Siege of Ciudad Rodrigo (1810))

萊里達

巴爾基利亞(英語:Combat of Barquilla (1810))

拉維斯瓦爾

菲格拉斯

科阿河(英語:Battle of the Côa)

阿爾梅達(英語:Siege of Almeida (1810))

毛里裘斯大港

布薩科(英語:Battle of Bussaco)

1811年

格博拉(英語:Battle of the Gebora)

巴羅薩(英語:Battle of Barrosa)

蓬巴爾

雷迪尼亞

卡薩爾諾夫

坎普馬約爾(英語:Battle of Campo Maior)

薩布加爾(英語:Battle of Sabugal)

阿爾梅達(英語:Blockade of Almeida)

豐特斯德奧尼奧羅(英語:Battle of Fuentes de Oñoro)

塔拉戈納(英語:Siege of Tarragona (1811))

拉阿爾武埃拉

塔馬塔夫

烏薩格雷(英語:Battle of Usagre)

薩貢托

阿羅約莫利諾斯(英語:Battle of Arroyo dos Molinos)

第二次華倫西亞

1812年

羅德里戈城(英語:Siege of Ciudad Rodrigo (1812))

巴達霍斯(英語:Siege of Badajoz (1812))

比利亞加西亞(英語:Battle of Villagarcia)

阿爾馬拉斯(英語:Battle of Almaraz)

馬吉利亞(英語:Battle of Maguilla)

米爾(英語:Battle of Mir (1812))

薩拉曼卡(英語:Battle of Salamanca)

加西亞埃爾南德斯(英語:Battle of García Hernández)

薩塔諾夫卡

奧斯特羅夫諾(英語:Battle of Ostrovno)

維捷布斯克

克利亞斯季齊(英語:Battle of Klyastitsy)

馬哈達翁達(英語:Battle of Majadahonda)

斯摩倫斯克

第一次波拉次克

瓦盧季諾(英語:Battle of Valutino)

梅索滕(英語:Battle of Mesoten)

博羅金諾

布爾戈斯

塔魯季諾(英語:Battle of Tarutino)

第二次波洛茨克

本塔德爾波索(英語:Battle of Venta del Pozo)

小雅羅斯拉夫韋茨

恰什尼基(英語:Battle of Chashniki)

維亞濟馬(英語:Battle of Vyazma)

斯莫利亞尼(英語:Battle of Smoliani)

克拉斯諾伊(英語:Battle of Krasnoi)

別列津納河

1813年

卡斯塔利亞(英語:Battle of Castalla)

呂岑

包岑

塔拉戈納(英語:Siege of Tarragona (1813))

盧考(英語:Battle of Luckau)

維多利亞

聖塞巴斯蒂安(英語:Siege of San Sebastián)

奧達爾

比利牛斯山(英語:Battle of the Pyrenees)

索勞倫(英語:Battle of Sorauren)

大貝倫(英語:Battle of Großbeeren)

卡茨巴赫(英語:Battle of Katzbach)

德累斯頓

第一次庫爾姆(英語:Battle of Kulm)

聖馬西亞爾(英語:Battle of San Marcial)

登訥維茨(英語:Battle of Dennewitz)

第二次庫爾姆(英語:Second Battle of Kulm)

格爾德(英語:Battle of the Göhrde)

比達索阿河(英語:Battle of the Bidassoa)

萊比錫

哈瑙(英語:Battle of Hanau)

尼韋勒河(英語:Battle of Nivelle)

博恩赫沃德(英語:Battle of Bornhöved (1813))

塞厄施泰特(英語:Battle of Sehested)

1814年

布列訥(英語:Battle of Brienne)

拉羅蒂耶爾(英語:Battle of La Rothière)

明喬河(英語:Battle of the Mincio River (1814))

尚波貝爾

蒙米拉伊

蒂耶里堡(英語:Battle of Château-Thierry (1814))

沃尚

加里斯(英語:Battle of Garris)

莫爾芒(英語:Battle of Mormant)

蒙特羅(英語:Battle of Montereau)

奧爾泰茲(英語:Battle of Orthez)

奧布河畔巴爾(英語:Battle of Bar-sur-Aube)

拉昂(英語:Battle of Laon)

蘭斯

克拉奧訥(英語:Battle of Craonne)

奧布河畔阿爾西(英語:Battle of Arcis-sur-Aube)

費爾尚普努瓦斯(英語:Battle of Fère-Champenoise)

聖迪濟耶(英語:Battle of Saint-Dizier)

蒙馬特(英語:Battle of Montmartre)

巴黎

圖盧茲

巴約訥(英語:Battle of Bayonne)

漢堡

1815年

帕納羅河(英語:Battle of the Panaro)

奧基奧貝洛(英語:Battle of Occhiobello)

卡爾皮(英語:Battle of Carpi (1815))

卡薩利亞(英語:Battle of Casaglia)

龍科(英語:Battle of Ronco)

切塞納蒂科(英語:Battle of Cesenatico)

佩薩羅(英語:Battle of Pesaro)

斯卡佩扎諾(英語:Battle of Scapezzano)

托倫蒂諾(英語:Battle of Tolentino)

安科納(英語:Siege of Ancona)

卡斯泰爾迪桑格羅(英語:Battle of Castel di Sangro)

聖傑爾馬諾(英語:Battle of San Germano)

加埃塔(英語:Siege of Gaeta (1815))

四臂村

利尼

滑鐵盧

瓦夫爾(英語:Battle of Wavre)

羅什塞維耶爾(英語:Battle of Rocheserviere)

拉蘇弗爾

羅康庫爾(英語:Battle of Rocquencourt)

伊西(英語:Battle of Issy)

軍事將領、政治領袖法國及其盟國

拿破崙

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

安德烈·馬塞納

路易·尼古拉·達武

讓·德迪厄·蘇爾特

讓·拉納

米歇爾·內伊

克洛德-維克托·佩蘭

若阿尚·繆拉

艾蒂安·麥當勞

羅倫特·德·古維翁·聖西爾

歐仁親王

約瑟夫·波拿巴

路易·波拿巴

熱羅姆·波拿巴

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

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薩克森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符騰堡國王腓特烈一世

丹麥國王費德歷六世

反法同盟

威靈頓公爵

霍雷肖·納爾遜

法蘭斯二世

奧地利-泰申的卡爾大公

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一世·菲臘

奧地利的約翰

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一世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米哈伊爾·巴克萊·德托利

本尼希森伯爵

彼得·巴格拉季昂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

賓士域公爵

霍恩洛厄親王

西班牙國王費南度七世

米格爾·德·阿拉瓦(英語:Miguel Ricardo de Álava y Esquivel)

葡萄牙國王約翰六世

費拉公爵(英語:Miguel Pereira Forjaz, Count of Feira)

荷蘭國王威廉一世

兩西西里國王費迪南多一世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約翰

法國國王路易十八

相關資訊相關戰事

英國戰爭(英語:English Wars (Scandinavia))

砲艦戰爭

丹瑞戰爭

波美拉尼亞戰爭 (法瑞戰爭)(英語:Franco-Swedish War)

俄羅斯-波斯戰爭

俄土戰爭

芬蘭戰爭

英土戰爭

英俄戰爭

英瑞戰爭(英語:Anglo-Swedish War (1810–12))

1812年戰爭

瑞挪戰爭

和約

坎波福爾米奧

教務專約

呂內維爾

亞眠

阿爾特倫堡(英語:Convention of Artlenburg)

普雷斯堡

芬肯施泰因(英語:Treaty of Finckenstein)

蒂爾西特

辛特拉(英語:Convention of Sintra)

申布倫

巴黎 (1810年)(英語:Treaty of Paris (1810))

陶羅根(英語:Convention of Tauroggen)

里德(英語:Treaty of Ried)

休蒙

基爾

曼圖亞(英語:Convention of Mantua)

卡薩蘭扎(英語:Treaty of Casalanza)

維也納會議

巴黎 (1815年)

其它相關

文獻目錄(英語:List of books about the Napoleonic Wars)

大陸封鎖

英格蘭期盼人人都恪盡其責

傷亡列表(英語:Napoleonic Wars casualties)

大軍團

朗活之家(英語:Longwood House)

法國波旁復辟

法軍師級將軍列表

主題

軍事歷史(英語:Wikipedia:WikiProject Military history/Napoleonic era task force)

定義

媒體

語錄

權威控制資料庫:各地

西班牙

法國

BnF data

德國

以色列

美國

拉脫維亞

捷克

相关推荐

2024全年旅行计划,1-12月的最佳旅行地清单已整理好,速速收藏
Magisk(Alpha Magisk) 隐藏root教程
365bet体育投注地

Magisk(Alpha Magisk) 隐藏root教程

📅 07-01 👁️ 2636
伊瓜因蓝白岁月:初次入选表现惊艳,三次决赛留下遗憾
邬君梅:二婚丈夫陪伴,无子女生活,现状如何?
365bet体育投注地

邬君梅:二婚丈夫陪伴,无子女生活,现状如何?

📅 07-05 👁️ 4986
收藏99個Excel 特殊符號快捷鍵
365bet体育投注地

收藏99個Excel 特殊符號快捷鍵

📅 07-07 👁️ 2882
怎么教泰迪狗狗上厕所,轻松掌握训练技巧与方法
365bet体育投注地

怎么教泰迪狗狗上厕所,轻松掌握训练技巧与方法

📅 07-05 👁️ 8396